[实用新型]单车防盗报警锁无效
| 申请号: | 95236665.7 | 申请日: | 1995-04-25 |
| 公开(公告)号: | CN2283108Y | 公开(公告)日: | 1998-06-03 |
| 发明(设计)人: | 刘成九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成九 |
| 主分类号: | E05B71/00 | 分类号: | E05B71/0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41000***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单车 防盗 报警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单车防盗报警锁。
单车在我国是主要的短途交通工具,每年被盗量是非常惊人的。为解决此一问题,市面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防盗锁,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防撬而不能有效地防盗。据了解,小偷偷车的方式是将单车的后轮托起,或甚至用肩扛,挪到隐避处然后将锁拆卸。事实上,很多装有防撬锁的单车,都同样被盗。在市面上也出现过少量的防盗报警锁,它们的特性是当触动上锁的单车时,即刻发出或延迟十秒钟发出报警声,而对触动的性质没有甄别能力。譬如当单车被风吹倒时,或为了单车让位而稍许移动时,或无意中单车被触动时,都会发出报警声。像这类经常发生的误报,会使防盗报警锁失去使用价值,有时甚至会导致纠纷。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对触动信号具有甄别能力(即不会误报),并在单车被盗时能及时报警的单车防盗报警锁。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本实用新型由单车锁和报警装置组成。在报警装置中设有灵敏度较高且具有记忆功能的振动传感器,当小偷撬锁或用手托单车后轮、肩扛(无论将单车朝哪个方位扛)挪动时,振动传感器均能将微小的振动累计起来,当振动次数达到约14次时(相当于单车被挪动5-8米远),即接通电路,发出报警声;在单车被风或其他外力所倾倒,而后扶正,或单车让位而稍作挪动,或无意中被碰撞时,由于振动次数远小于14次而不可能接通电路而发出报警声,也就是不会产生误报。又由于在报警装置中装有电路开关片,也可使上锁的单车在单车有人看管或其它不大可能被盗的场合任意挪动而不会发出报警声。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其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1及附图2为振动传感器的组装图,附图2为附图1的剖视图。
当锁被撬或随单车被挪动时,装在摆轮1上的摆锤8将带动主轴4往返摆动,其摆动角的大小,随人行走步伐的频率而定。据实测,在正常行走的情况下,摆动角度为4°,即使有意放慢步伐的频率,其摆角也不小于2°。主轴4作摆动时,带动固定于其上的端轮10也作摆动。弹簧3将限位叉5、限位叉6、接触轮7、止逆轮12、限位叉11,紧贴在一起并压在端轮10上。当端轮10往返摆动时,由于摩擦力,上述5个另件也跟随作摆动。但由于有装在止动柄16上的止动片17对止逆轮12的止逆作用,使得止逆轮12和被止逆轮带动的接触轮7只能朝一个方向摆动,而不能朝另一个方向摆动。限位轴18对限位叉11和限位叉6有限位作用,即不论摆锤摆多大角度(甚至大于360°),限位叉11、6摆动的角度均不会大于4°。这样,当用手托后轮或肩扛单车每行走一步,接触轮7就朝一个方向旋转4°-2°(平均为3°),在接触轮10上装有导体19,当接轮旋转到一定位置时,导体19便接通两个接触片14的一端,而接触片14的另一端与报警电路相连。接触轮7从初始位置旋转到导体接通位置,其转角为42°,按平均摆角3°计算,摆动14次左右即可接通电路,发出报警声。据实测,摆动14次,相当于单车被挪动5-8米远。报警声在30公尺远还能听到,并持续40分钟,为失主找到单车创造了有利条件。
拉杆13上装有小轴9,向上推时,将接触轮7回复到起始位置。弹柱15将止动片17靠在止逆轮12上,起止回作用。
附图3为本防盗报警锁的内部结构图。件20为电池组件,件21为振动传感器(见附图1说明),件22为扬声器、报警音乐片、三极管、电容、电阻的组合体,在传感器接通电路时,能发出报警声,为通用件。
件23为杠杆,能绕轴24摆动,其右端能卡住横档25,起“锁”的作用。其左端有4个作用:(1)下方装有压缩弹簧26,将杠杆左端往上抬;(2)上方有一突出部分,当杠杆右端卡入横挡25的凹槽内时,此突出部分便上升闩住电池组件的外壳,使得在没有用钥匙打开锁的情况下,电池盒不能取出;(3)当锁处于“打开”状态,即杠杆右端上升,左端下移时,左端便将电路开关片27顺时钟旋转一个角度,使报警电路断电,此时不管传感器接通电路与否,均不可能发出报警声;(4)当用钥匙旋转锁芯35时,锁芯上的偏心柱将杠杆的左端往下压,杠杆右端的突出部分便跳出横档25的凹槽,在弹簧28的作用下,横挡逆时钟旋,锁即打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成九,未经刘成九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523666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快速精密CCD测色仪
- 下一篇:一种新型真空回水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