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燃气泄漏关闭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95234344.4 | 申请日: | 1995-07-24 |
| 公开(公告)号: | CN2238945Y | 公开(公告)日: | 1996-10-30 |
| 发明(设计)人: | 赵而禹 | 申请(专利权)人: | 赵而禹 |
| 主分类号: | F16K1/00 | 分类号: | F16K1/00;F16K31/06;G08B17/1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50002 山东省济***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燃气 泄漏 关闭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燃气阀用的阀内设置的关闭装置,它属于燃气管道用气流阀,在燃气泄漏时关闭气流阀的一种可手动和自动的机械关闭及报警结合的装置。
1992年7月15日公开的专利申请号为92100203,3,公开号为CN1062801的“煤气泄漏自动报警切断器”,其目的是提供一种能自动监测环境中一氧化碳含量的浓度、当其浓度超过安全值时就会发出明显的声光报警信号并延时自动切断气源的安全保护装置,预防煤气中毒事故的发生。主要是电磁铁控制的机械装置,机械装置主要由支杆、贮能弹簧、橡胶垫片等组成,电磁铁带动复位连杆,使支杆在弹簧作用下向上运动关闭气流阀,电路部分主要是由变压器、整流电路、气敏传感器、三极管、电磁铁、声光报警电路组成,但存在着控制复位连杆要求电磁铁功率大,并易出现错误动作、甚至不工作,继电器控制电磁铁工作,其触点易产生电火花、造成危险等缺陷。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燃气泄漏时可自动报警并完成关闭、动作准确、安全可靠的关闭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如下结构实现:
一种燃气泄漏关闭装置包括燃气气流阀体、由支杆、橡胶垫片、贮能弹簧组成的机械关闭装置和由变压器、三极管、电磁铁等组成的控制电路组成,控制电路由主控电路和控制单元电路组成,主控电路由开关控制器和电磁铁组成,控制单元电路由变压器、桥式整流电路、稳压电路、气敏传感器、电压比较器集成块、声光电路组成,其特征是机械关闭装置与气流阔为一体,阀体上靠近支杆处固定的杠杆支点固定杠杆,杠杆与支杆相应位置各设一凹槽,橡胶垫片设置在阀体上下腔之间小于橡胶垫片的通孔的上部,所述的电磁铁设置在杠杆的另一侧。设置杠杆的目的是增加拉动力量。减小对电磁铁功率的要求,准确完成动作。
杠杆的一臂与阀体间沿阀体在支杆的一侧设一弹簧的目的是促使杠杆自动、快速回位完成支杆拉起时的卡定。
支杆弹簧上部设一密封胶片,密封胶片的四周压置在阀体的上下结合处,目的是封闭紧密;为了支杆通过,与支杆槽相应位置设一孔。
杠杆与支杆槽相应位置设一凸起、凹陷或平面的目的是与支杆卡定紧密。
杠杆设置电磁铁的另一端为手柄的目的是可在无电的情况下完成手动;并且可将本实用新型做成完全机械形式的。
控制单元电路上附设有工作指示发光二极管D6,电路正极通过电阻R8接二极管D6正极,二极管D6负极接地。设置该电路的目的是指示电路是否工作。
主控电路是电磁铁并联一个电容,通过双向可控硅接入电源,电压比较器集成块输出极7脚,输出通过电阻R5与电容器C3接三极管GT1的基极,三极管GT1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GT1的集电极通过电阻接双向可控硅的触发极。设置电容器C3的目的是比较器集成块输出稳定信号时,阻断信号向双向可控硅的传输;设置双向可控硅的目的是避免出现电火花并起到开关控制作用。
电容器C4的电容量为150~220uf。以完成电容大功率放电,支持电磁铁有力工作。
本实用新型工作过程如下:
当燃气泄漏达到一定浓度时,气敏传感器灯丝电阻降低,使电压比较器信号改变,1脚输出至声光报警电路,进行声光报警;7脚输出至双向可控硅触发极,主控制回路工作,电容器C4瞬时充电;在输出信号不变的情况下,电容器C3阻断信号,双向可控硅停止工作,主控电路断电,电容器C4放电,电磁铁工作;电磁铁吸杠杆一端,杠杆从支杆的凹陷处脱出,阻止燃气的继续泄漏。
如手动关闭阀体,可动手柄,使杠杆从支杆中脱出,支杆在贮能弹簧的作用下下落,橡胶垫圈压紧通气孔,完成关闭动作。
通过上述结构的本实用新型具有可在燃气泄漏时可自动报警完成关闭、动作准确、安全可靠等优点。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杠杆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机械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路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赵而禹,未经赵而禹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523434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