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竿尾鱼讯测警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95220651.X | 申请日: | 1995-08-21 |
| 公开(公告)号: | CN2232196Y | 公开(公告)日: | 1996-08-07 |
| 发明(设计)人: | 沈锦仲 | 申请(专利权)人: | 沈锦仲 |
| 主分类号: | A01K97/00 | 分类号: | A01K97/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龙环宇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孙皓晨 |
| 地址: | 台湾省彰化市***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竿尾鱼讯测警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排除误讯号的竿尾鱼讯测警装置。
目前,钓鱼是一项很时兴的户外休闲活动,且钟情于钓鱼休闲者愈来愈多。而对于钓鱼的技术而,除在钓场的判断、对鱼性的了解、以及用饵、钓具设备等多种因素之外,在下竿后就必须凭靠钓鱼者的眼力和经验,对于浮标或鱼秆(一般是针对鱼竿末段,最敏感的尾竿)的抖动情况,来判断是否有鱼吃饵、上钓,再决定是否起竿。但钓鱼的乐趣,当然是在正确判断鱼讯后,瞬时之间伸手起竿、收线(指甩竿;手竿则无收线动作),甚至是到手前的缠绕过程,最终由于能钓到鱼心中产生成就感和快意。至于过程之中,若是一直重复多遍毫无意义的下竿、起竿,每次下竿之前的挂饵、换饵的麻烦,很容易使人疲劳,从而丧失对正确鱼讯继续等候的耐心(此状况尤以需收线动作的甩竿使用者居多数)。传统的根据浮标或鱼竿的抖动情况来判断鱼讯时,钓者常会被下列错误讯号所误导,而频频起竿,其结果当然是徒劳无益的(即钓友称为空钓),现逐一分析错误讯号产生的原因如下:
风袭;暴露在水面上方的浮标上段、竿体(特别是柔软的尾竿部位),遇风袭会发生摇晃、摆动现象,看似鱼讯到来。
水流的漂动;漂流在水面上的浮标,在江、河、湖、海等活水环境下,不停的摇晃、摆动,看似鱼讯到来。
滑线:沉在水面以下的钓线或浮标下段,被游过的鱼身碰着,产生短暂的拉线即浮标摇晃现象,也看似鱼讯到来。
触饵:鱼嘴碰触鱼饵,但末吞饵时(有时是小鱼啄饵,但无法吞饵),此时浮标、尾竿也会发生轻微的摆动现象,也是看似鱼讯到来。
绊线:沉在水面以下的钓线,被水中漂流物、水草、树枝等物绊到(此现象以溪钓者居多),产生拉线发即浮标摇晃现象,看似鱼讯到来。而此种情况发生时,若钓者未能准确判断而猛力起竿时,往往会造成钓具的损坏(如断线、脱钩、断竿等),从而造成钓者的损失。
综上所述,所列的错误讯号都极易使钓者产生误判而起竿,且不论是各种钓场环境或是手竿、甩竿的不同使用型式都会发生。特别是因人的视力有限,且竿尾、浮标离钓者的距离即远且细小,完全凭靠钓者的眼力和经验,欲对位置容易漂动的浮标或鱼竿晃动程度作出准确判断,又必须排除上述的几种错误讯号时,短时间、短距离聚精会神,再加上光线充足的情况下,或许还有些可能。但若时间较长、距离稍远,特别是夜钓时,要求钓者能有一准确的判断能力,实在是不可能。因此,在传统的钓鱼技术上,有将铃铛挂在竿尾的声响告警(此方式多数是使用在甩竿即夜钓用途上),或是通过一挂接在竿尾或浮标顶端的夜光棒,作为夜间注意点的增强标示。
然而,这种辅助用具的作用,只不过是增加钓者的注意力而已,对于前述的各项导致错误鱼讯号现象的各种自然因素,并无法予以有效克服。反倒是装设铃铛时,更易因风吹草动而不断发出声响,且若处在海钓时,隆隆的海浪声完全足以将铃声淹没,故其实用效果相当有限。至于夜光棒的使用,除其有时效性的限制、必须定时间更换之外,主要是挂在浮标顶端的夜光棒,相对的造成浮标灵敏度的破坏,钓者更无法对鱼讯作正确的判断,因此夜光棒也不实用。
本发明人积多年钓鱼的实际经验,深刻体会上述错误鱼讯的困拢,因而对鱼吃饵习性作了更深入的研究,结论如下:
正确鱼讯是发生在鱼张口吞饵之后,被鱼钩钩住嘴部(或吞入腹内或钩住鱼身等),产生疼痛后,鱼身将因试图脱钩而作急遽且无固定方向的挣扎、扭动,从而直接造成对鱼线的扯拉,进而直接反应在鱼竿灵敏度最高的尾竿上,以抽、抖、甩等不同方式明显晃动。这种晃动与由前面所述的误讯号现象所引起尾竿缓速摆、晃有相当显著的差异。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排除误讯号的竿尾鱼讯测警装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沈锦仲,未经沈锦仲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522065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常压民用水暖炉灶
- 下一篇:机动车辆司机开车防瞌睡报警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