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组合式燃烧器无效
| 申请号: | 95220149.6 | 申请日: | 1995-08-25 |
| 公开(公告)号: | CN2237187Y | 公开(公告)日: | 1996-10-09 |
| 发明(设计)人: | 王勤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勤文 |
| 主分类号: | F24C3/14 | 分类号: | F24C3/14;F24C7/10 |
| 代理公司: | 三友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李强 |
| 地址: | 台湾省桃园县***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组合式 燃烧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组合式燃烧器。
一般习知的燃烧器可分为压铸式与板金式两种,其中压铸式的模具成本较高,设厂的规模较大,得难作机动性与多样性的变化,致渐在市场上被淘汰;而板金式燃烧器(或称大气式)的炉座本体是由焊接设备焊合固定,在其内且焊固有一可导领瓦斯进入的引射管,而后,再于炉座本体上端嵌接炉头盖板;如这种以焊接方式在炉座本体内焊固有引射管的习知的板金式燃烧器,其在组装过程中,因必须仰赖于电焊设备方可将引射管予焊于炉座本体内,而焊接的步骤通常较繁复,以致在装配时显得相当费时与不方便,而须用较多的人工才能完成,比外,以焊接作固定,也较不易牢固;且因其必须额外增添多部电焊设备,从而使投资成本提高。
有鉴于上述习知的压铸式与板金式燃烧器的制造成本高的缺陷,本创作人据从事该业多年的经验,经过多年不断的研究发展,终于开发设计出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组合式燃烧器以降低模具与制造成本,简化组装过程,方便装配,进而减少组装工人,降低成本,并可配合需要而扩大生规模。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组合式燃烧器,外炉体、内炉体、内衬、垫片及陶瓷片结合而成,其特征在于炉体的上半部具有一向外延展的阶级面,而内炉体的上端面则向外弯折,而形成一可垂挂在该阶级面上的周缘,内炉体可套装入外炉体内;内、外炉体均一体成型,其内侧面分别具有一以对半设计而呈上凸、下凹状的壳体模型,该内炉体与外炉体经螺合面使二壳体模型形成一引射管;在内、外炉体之间夹设一内衬,该内衬配合内、外炉体的壳体模型开设一可容设引射管的开孔。
依据上述结构,燃烧器的炉体由内炉体、外炉体而分别由两壳体模型一体成型出一引射管,而可使其模具的制作更为简单、便宜,简化了各种零件的生产,与整体组装的过程,使该燃烧器成模组化的单元体设计,而便于作各种炉具型态的变化运用,且因此而可减少装配人工、降低成本,并可配合需要扩大生产规模。
附图图面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分解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组合剖面示意图。
图3A、图3B、图3C为本实用新型其它实施例示意图。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其险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请参见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主要由一外炉体1、一内炉体2、一内衬3、一垫片4及一陶瓷片5等构成,其中外炉体1的上半部具有一向外延展的级面11,而内炉体2的上端面则向外弯折而形成一可垂挂在上述阶级面11上的周缘21、且使该内炉体2恰可套装接进入外炉体1内。
内、外炉体1、2分别以一体成型,使其内侧面各具有一以对半设计而呈上凸、下凹状的壳体模型12、22,且可将该内炉体2、外炉体1螺合,而使二壳体模型12、22形成一向两侧放射的引射管。此外,上述内炉体2、外炉体1在其间夹设有一内衬3,该内衬3除可防止瓦斯串气现象,且可使内、外炉体2与1之间分离出一空间,而能协同内衬3产生隔热与断热功能,使该燃烧器表面的热能有效地被阻隔;另,上述内衬3并配合内炉体2、外炉体1的壳体模型22、12而在其上开设有可容设引高压管的开孔31;另外,外炉体1在其阶级面11上依序嵌设有垫片4与陶瓷片5。
依据上述结构,燃烧器的炉体由内炉体2、外炉体1而分别由两壳体模型12、22一体成型出一引射管,而可使其模具的制作更为简单、便宜,简化了各种零件的生产,与整体组装的过程,使该燃烧器成模组化的单元体设计,而便于作各种炉具型态的变化运用,且因此而可减少装配人工、降低成本,并可配合需要扩大生产规模。
另,本实用新型中内炉体2的壳体模型22上的两侧边亦可设有复数个小孔23,以促使通过其内的瓦斯气体能完全与在燃烧室里的热空气混合,以提高其效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一最佳实施例,其外形不限于方形,亦可采用圆形或其它形式,如图34、图3B所示为圆形。其引射管的形态不限于为两侧放射状,可如图3A及图3C所示为半圆形。使本实用新型不适用于红外线陶瓷燃烧器,也可适用于一般传统的大气式燃烧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勤文,未经王勤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522014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