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秸秆根茬粉碎还田机无效
| 申请号: | 95214414.X | 申请日: | 1995-05-27 |
| 公开(公告)号: | CN2265667Y | 公开(公告)日: | 1997-10-29 |
| 发明(设计)人: | 邱润民;王智斌;潘晓峰;马建祥;杨汉卿;刘进锁 | 申请(专利权)人: | 甘肃省庆阳地区农业机械化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A01D82/00 | 分类号: | A01D82/0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745000 甘肃***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秸秆 粉碎 还田 | ||
本实用新型及一种农业机械,特别是一种拖拉机配套使用的秸杆根茬粉碎还田机。
将农作物秸杆粉碎还田不仅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其肥力,亦可解决收获季节争农时,争劳力的矛盾。同时,也避免了焚烧秸杆而产生的环境污染。
我国于八十年代开始推广此项技术。典型的机型是石家庄农业机械厂生产的4Q系系秸杆切碎还田机。该机包括万向轴、变速箱、增速皮带轮副、滚简及装在其上的若干个锤爪、前定齿、后定齿、导流板、机壳和限深地轮等。它的工作原理是:由施拉机动力输出轴传递的动力经万向轴传给变速箱、经齿轮、皮带轮副两极增速后带动滚简及锤爪一起高速旋转。高速旋转的锤爪冲击并连同地上的秸杆一起拣起,同时由于锤爪高速旋转时,在喂入口处负压的辅助作用下,秸杆被喂入滚简,并与喂入口的第一排定齿(前定齿)相遇受到第一次切割。接着在流经折线型的机壳内壁时,由于截面的变化导致气流速度的改变,使秸杆多次受到锤爪的锤击。当秸杆进入锤爪与后定齿的间隙时,又一次受到剪切、搓擦和撕拉的作用而得到进一步粉碎。最后,粉碎的秸杆在锤爪和气流共同作用下被抛送出去,经导流板均匀地被抛撒到田间。
但是,上述机型无法解决农作物的根茬处理问题。留在田地里的块状根茬在经翻耕后严重影响下茬作物的播种。采用人工清理的方法又是一件费力费时的艰辛劳动。于是,该厂在上述机型的基础上,又改进生产出SGT-1.25型秸杆根茬还田机,改进的机型是采用旋耕机的原理,在原机型的前面加装一个高速旋转的、类似铣刀入地表40-60MM深、且高速旋转的破根机构,因此使消耗的功率大大增加,制造成本和使用成本也大大提高,加之旋耕刀容易损坏,因此,难于广泛推广应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之缺陷,为农业市场提供一种耗能小,制造成本和作业成本低,刀具使用寿命长的农作物秸杆根茬粉碎还田机。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设计者提出了一个在秸杆切碎还田机的前部加装1—2套特形铲(根据作业幅宽而定)并将原限深地轮前移至机器的前部、特形铲后方的技术方案。经样机实验证实,此方案是切实可行的。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该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图1是本实用新型之侧视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之前视示意图。
图3是特形铲之侧视示意图。
图4是特形铲之侧视示意图。
图中:限深地轮(1),特形铲安装机构(2),特形铲(3),秸杆切碎还田机(4);
分禾器(31)、坚刀(32)、铲柄(33),双翼平铲(34)。
参看图1、图2。秸杆切碎还田机(4)的结构与石家庄市农业机械厂生产的4Q系列机型基本相似。不同之处在于限深地轮
(1)、不在机器的后面,而是前移至机器的前部,如图1所示。其高度调节机构与原机型相似,其功能更加齐全?
本实施例的主要区别特证是:
在机壳的前部加装了1—2套高低和左右位置可以调节的特形铲(3),当作业幅宽为1—1.25米时,只须配置一个特形铲。当作业幅宽≥2米时,可以配置两个特形铲。特形铲高低位置的调节可以采用移动铲柄(33)高低位置然后用调节螺栓固定的方法或调节地轮安装高度的方法进行调节。特形铲左右位置的调节本实施例采用特形铲安装机构(2),即将铲柄(33)沿固定在机壳前的方轴左右移动,然后用方卡箍夹紧的方法。当然采用其它一般的机械设计方法亦可。
特形铲(3)的结构如下:
它包括双翼平铲(34)、铲柄(33)、竖刀(32)和分禾器(31)。其中双翼平铲(34)位于最下部,从前向后看呈“V”字双翼形。其两个外廊具有切削刃;铲柄(33)的下部与双翼平铲(34)固联成一体,上部装入特形铲安装机构(2);坚刀(32)位于双翼平铲和铲柄的锤直平分面上,且与两者联成一体。其两个外廊边亦有刃口;分禾器(31)由两个对称位于竖刀(32)两侧的条形钢板弯折成不等边三角形组成。其一端固定于铲柄(33)的中部,另一端固定于竖刀的侧面并使其处于水平位置。
正式开始作业前,先调节限深地轮(1)与特形铲的相对高低位置,使双翼平铲(34)深入地表40-60MM,然后调节好两个特形铲之间距,再行开动施拉机向前行走工作。
工作时,首先,双翼平铲将农作物的主根(根结)与须根联接部位用滑切的方式切断,再由后部的锤爪式粉碎机构将秸杆和主根一起粉碎。遗留在土壤中的须根因为失去了主根的联接,在翻耕时自然地松散开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甘肃省庆阳地区农业机械化研究所,未经甘肃省庆阳地区农业机械化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521441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