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稻麦脱粒机无效
| 申请号: | 95211452.6 | 申请日: | 1995-06-05 |
| 公开(公告)号: | CN2223886Y | 公开(公告)日: | 1996-04-10 |
| 发明(设计)人: | 许建新;崔祖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无锡县小型农机制造厂 |
| 主分类号: | A01F7/02 | 分类号: | A01F7/02 |
| 代理公司: | 无锡市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孙兹美 |
| 地址: | 21414***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种稻 脱粒机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稻麦脱粒机,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半喂入复式稻麦脱粒机。
稻麦脱粒机是主要用于水稻或小麦的农业机具,以工作方式可分为全喂入型和半喂入型,以机构结构和功能的完备程度,它又有简式,半复式和复式之分。根据文献资料检索和市场调查,与本实用新型相近的产品或专利有以下两种:一种是镇江脱粒机厂生产的“工农—400型”小型脱谷机,该机的主要结构包括链条式喂入机构、脱粒、清选,输送和传动机构等五大部份,与传统脱粒机相比,它增加了一个付滚筒,这一机具的主要缺点是结构复杂,能耗较高,对被脱作物茎杆整齐度要求较高,否则会影响脱净率。另一种改进后的有关脱粒机技术方案,即申请号为90214356.5,名称为“脱粒清谷机”实用新型专利。该实用新型专利的主要结构保留了镇江“工农—400型”小型脱谷机的脱粒、清选、输谷和传动部份的基本结构,其主要改进点在于在滚筒的一端园周面上增设至少二块滚筒刮板,即击禾板,并将通常设置在滚筒顶盖内壁有螺旋形导板,即螺旋导向筋移至滚筒后罩壳内。上述结构的主要不足之处是由于击禾板设置在滚筒的园周面上,故击禾板有效工作面积较小,对秸草的梳刷、打击和分离作用较差,有螺旋形导板的导向作用也不甚明显。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合理,工作时对秸草的导向梳刷、打击和分离作用好,脱净率高且使用维修简便的稻麦脱粒机。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技术方案为保留镇江“工农—400型”小型脱谷机的脱粒,清选机构和输谷传动机构的主要基本结构。本实用新型的特征是脱粒机构的滚筒主轴(23)的一端设有放射形支架(24),支架(24)上装有击禾板(2)、击禾板数量可以是二至四片,并将螺旋形导板即导向筋(4)设置在清选机构的分离网筛(5)上,以提高对秸草的导向、梳刷作用。
本实用新型的又一特征是脱粒滚筒为花盘开式滚筒。它由铸铁花盘(3)和均布在花盘(3)上的纹杆齿条组成。
由于本实用新型的击禾板直接设置在滚筒一端的主轴上,工作空间较大,故击禾板的有效工作面积可设计得较大,有利于提高对秸草的梳刷,打击和分离作用;又由于本实用新型的螺旋导板即导向筋固定在分离网筛上,增强了导向作用;又由于脱粒滚筒为开式弓齿花盘结构,不但脱净率高,而且结构简单,省工省料,安装维修都十分方便。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附图1的K向视图。
图中所示:(1)—弓齿,(2)—击禾板,(3)—花盘,(4)—导向筋,(5)—网筛;(6)—机壳,(7)—风扇;(8)—轴,(9)—带轮,(10)—集尘斗,(11)—线筛,(12)—线筛座,(13)—上盖,(14)—张紧轮架,(15)—张紧轮,(16)、(17)—传动带,(18)—谷粒推运器,(19)—电机座,(20)—电机,(21)—转轴,(22)—张紧轮轴,(23)—主轴,(24)—击禾板支架。
以下进一步描述本实用新型:
参见附图1、2,本实用新型的脱粒机构包括安装在主轴(23)上的脱粒滚筒,上盖(13)和固定主轴(23)一端的击板支架(24),击禾板(2);清选机构包括位于脱粒滚筒下部的网筛(5),设置在网筛(5)上的导向筋(4),置于线筛座(2)上的线筛(11)、集尘斗(10)和机体下部的风扇(7);输谷、传动机构包括传动带(16)、(17)、张紧轮(15)和谷粒推运器(18)、电机(20)、上盖(13),右方的开口部为喂入口。脱粒时,操作人员手持禾把,穗头朝向脱粒滚桶,禾把受滚桶上弓齿(1)的连续梳刷和冲击而脱粒,脱下的籽粒及各种短小杂质从网筛(5)的网孔中下落,下落时,由于受风扇(7)风流的作用,短小杂质,如禾屑、尘土等经集尘斗(10)排出机外,脱下的稻麦净粒则落入谷粒推运器(18)内,再输出机外。网筛(5)上的长禾屑经导向筋(4)导向,装在主轴(23)左端的击禾板(2)作用后排出机外。部份夹杂籽粒则受线筛(11)的振动作用回落到机内,重新清选分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无锡县小型农机制造厂,未经无锡县小型农机制造厂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521145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