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炼焦炉无效
| 申请号: | 95210030.4 | 申请日: | 1995-05-09 |
| 公开(公告)号: | CN2226065Y | 公开(公告)日: | 1996-05-01 |
| 发明(设计)人: | 刘海生;冯元喜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海生;冯元喜 |
| 主分类号: | C10B5/08 | 分类号: | C10B5/08 |
| 代理公司: | 山西省专利服务中心 | 代理人: | 雷立康 |
| 地址: | 031602 山西***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炼焦炉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炼焦炉。
目前在我国乡镇建造的各类炼焦炉大多数为土焦炉或改进型炼焦炉,如萍乡炉、平顶炉、双层箱式组合炼焦炉等。这些炼焦炉虽然结构简单、操作简便,但其存在着污染环境严重、结焦周期长,焦炭灰分大和质量低等缺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全封闭,能减少环境污染、缩短结焦周期和提高焦炭质量的炼焦炉。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方案是:炼焦炉包括一个与点火火道和竖烟道连接的碳化室、数个位于炉壁下方且与点火火道连接的点火口、数个位于点火口下方的出灰口、数条与点火口和碳化室相连接的点火火道、数条与碳化室和底烟道连接的竖烟道、一个与碳化室相通且位于碳化室上方的顶燃烧室和一个位于碳化室下方且与竖烟道连接的底烟道;它还包括一分节式炉盖,该炉盖设在顶燃烧室的上方;在炉壁外侧的上部设有上工作台,工作台上还设有散热孔;在点火火道与碳化室之间设置的花格式点火壁上设有点火孔,碳化室与竖烟道之间设有薄壁式烟道壁;在点火口和出灰口处设有封闭台,炉门装在封闭台上以便于将点火口和出灰口封闭;在点火火道和竖烟道上方的炉壁上设有与顶燃烧室相通的观察孔。
上述分节式炉盖的形状为拱顶式、双曲拱式和折板拱式。
上述薄壁式烟道壁的厚度为4~9厘米。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设有花格孔的点火壁和薄壁式烟道壁的结构,提高了煤层的自然速度和增温速度,使结焦周期比其它炼焦炉缩短了1~5天。由于点火口和出灰口可以封闭,使煤在全封闭下碳化结焦,减少了环境污染,使排出的费气达到了环保要求的林格曼黑度2级和烟尘浓度标准。另外由于该焦炉的炉温可以根据所生产的焦炭调温,所以它可降低焦炭的灰分和含硫量,提高了焦炭质量,是乡镇企业生产焦炭的理想炉型。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图1是炼焦炉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炼焦炉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如图1、图2所示,该炼焦炉包括一个与点火火道5和竖烟道14连接的碳化室11,13个位于炉壁6下方且与点火火道5连接的点火口2,13个位于点火口2下方的出灰口1,13条与点火口2和碳化室11相连接的点火火道5,13条与碳化室11和底烟道16相连接的竖烟道14,一个与碳化室11相通且位于碳化室11上方的顶燃烧室12和一个位于碳化室11下方且与竖烟道14连接的底烟道16;该炼焦炉还包括一分节式炉盖13,该炉盖13设在顶燃烧室12的上方;在炉壁6外侧的上部设有上工作台8,工作台8上还设有散热孔9;在点火火道5与碳化室11之间设置的花格式点火壁10上设有点火孔17,碳化室11与竖烟道14之间设有传热快的薄壁式烟道壁15;在点火口2和出灰口1处设有封闭台18,炉门3装在封闭台18上以便于将点火口2和出灰口1封闭,使炼焦炉形成全封闭炼焦,减少环境污染;炉条4设在点火火道5与灰坑19之间;观察孔7设在点火火道5和竖烟道14上方的炉壁6上且与顶燃烧室12相通。
上述分节式炉盖13的形状为拱顶式、双曲拱式和折板拱式,节数为13节。
上述薄壁式烟道壁15的厚度为4~9厘米,最佳为6厘米。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和原理是:本炼焦炉从设在焦炉一端的炉门用小车或小机动车将煤装入焦炉下半部,一边装煤一边用蛙夯夯实。上半部煤从上工作台上通过分节拱装入炉内,再用平板振压器震实,再把分节式炉盖盖严,然后把炉门封死。接着从点火口点火,火焰通过花格式点火壁上的点火孔将煤层点燃,一直到上层煤层自然,再封闭点火口及出灰口,使碳化室达到干熘状态。同时在顶燃烧室的火焰经薄壁式竖烟道给两侧煤层快速均匀地加温;又因煤燃烧后的挥发份在底烟道的空间得到充分的燃烧,增加了碳化室底部的温度,使煤层四周受热均匀、升温加快;并通过观察孔控制顶燃烧室的进风量,使炉温得到控制,这样可根据要求生产出高质量的焦炭。出焦时,把分节式炉盖一节一节移到上层台上,接着用水灭焦,息灭后出焦,完成了一次生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海生;冯元喜,未经刘海生;冯元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521003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