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免分离式油箱盖无效
申请号: | 95204811.6 | 申请日: | 1995-02-27 |
公开(公告)号: | CN2222135Y | 公开(公告)日: | 1996-03-13 |
发明(设计)人: | 张孟祥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孟祥 |
主分类号: | B65D43/00 | 分类号: | B65D43/00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刘国平 |
地址: | 中国***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分离 油箱盖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免分离式油箱盖,特别是涉及一种利用阀体开启或关闭油箱注油口,使油箱盖不必与油箱脱离就可以加油的免分离式油箱盖。
以往的油箱盖大部分是直接旋盖于油箱的注油孔,当汽车需要加油时,必须先将油箱盖旋开,再将油料经由注油口注入油箱内,加完油后再将油箱盖旋盖于注油口处,此种取下油箱盖加油的方式,使用上较不方便,而且,油箱盖开启后随意置放于车顶处或其它位置上,加完油后常会忘记将油箱盖重新旋盖于注油口处,造成油箱盖遗失。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免分离式油箱盖,其利用阀体开启或关闭油箱注油口,使油箱盖不必与油箱脱离就可以加油,达到使用方便、安全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所述的油箱盖具有一个筒座、一个顶盖以及一个位于筒座与顶盖间的阀体。所述的阀体包含一个弹簧、一个阀座及一个球塞,弹簧设在筒座的座孔中,阀座顶靠压缩弹簧,并位于座孔中,球塞对应地顶靠贴在阀座及顶盖的套合孔间,球塞与顶盖枢接,使球塞可相对于顶盖旋转,球塞上设有一个圆孔,可随着球塞旋转而对应于阀座的阀孔,形成连通的开启状态,或是成交叉对应的不连通封闭状态,通过该阀体的作用,可以不用分离油箱盖而达到开启注油口加油及封闭注油口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免分离式油箱盖包含一个筒座、一个阀体及一个顶盖,所述的筒座呈圆筒状,其中央贯设一个座孔,座孔内壁四周上凸伸设有一个抵止挡缘,该筒座顶部设有外径较大的扣接环缘。所述的阀体由一个弹簧、一个阀座及一个球塞组成,弹簧设在筒座的座孔中;阀座为一个顶部具有较大外径挡止环缘的T型环状体,并顶置于该弹簧上,阀座轴向贯穿一个阀孔,阀孔顶部环缘具有扩口状的环接面;球塞为球形体,其外周面靠贴在阀座的环接面上,其中央位置上贯穿一个圆孔,该圆孔一侧端缘往上凸伸形成扳片,该球塞圆孔外圆周面上两个对应位置处各装有一个轴杆。所述的顶盖对应扣合于筒座顶部的扣接环缘上,其上对应于筒座的座孔位置处贯设一个套合孔,该套合孔底部端缘在对应于球塞的轴杆处设有轴槽,该轴槽与球塞的轴杆枢接。通过以上构造,将所述的阀体限制在筒座及顶盖间,利用弹簧被压缩后产生的顶持力顶持该球塞,使球塞可以以轴杆为轴心旋转。
下面通过最佳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免分离式油箱盖进行详细说明,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组合外观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中阀体处于封闭状态的组合剖面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中阀体处于开启状态的组合剖面示意图。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免分离式油箱盖是由筒座10、阀体20及顶盖30组成。
筒座10大致呈帽型圆筒状,其中央贯设有一个座孔11,座孔11内壁环周稍下位置处往内凸伸一个环接的抵止挡缘111,筒座10顶部有一个外径较大的扣接环缘12。
阀体20由弹簧21、阀座22及球塞23组成,弹簧21为压缩弹簧,并置入筒座10的座孔11中,其底端顶靠于抵止挡缘111上;阀座22为一个顶部具有较大外径挡止环缘221的T型环状体,套接顶置于该弹簧21上,挡止环缘221的周面上有一个内凹环槽222,供一个O型的止漏环223套入,阀座22轴向贯穿一个阀孔224,阀孔224顶部环缘有一个扩口状的环接面225;球塞23大致为球形体,其外周面对应地贴在阀座22的环接面225上,球塞23中央位置上贯穿一个圆孔231,该圆孔231一侧端缘往上凸伸形成一个扳片232,球塞23的圆孔231的外周两个相对应位置上各装有一个轴杆233。
顶盖30呈内空圆盘状,其内环缘设有卡制块31,卡制块31对应扣合于筒座10顶部的扣接环缘12上,顶盖30顶面上凸设有一个横向的供施力的凸块32,该凸块32中央下方对应于筒座10的座孔11处贯通有一个套合孔33,套合孔33对应于球塞23的圆球周面且为内凹圆弧状,凸块32在与套合孔33底部端缘相对应的位置各有一个轴槽331,轴槽331对应于球塞23的轴杆233并与其互相限制枢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孟祥,未经张孟祥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520481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