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高空玩具降落伞无效
| 申请号: | 95203914.1 | 申请日: | 1995-03-03 |
| 公开(公告)号: | CN2244957Y | 公开(公告)日: | 1997-01-15 |
| 发明(设计)人: | 张伟光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伟光 |
| 主分类号: | A63H33/20 | 分类号: | A63H33/2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067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高空 玩具 降落伞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高空玩具降落伞,特别是涉及一种能抛射到较高的空中并能自动张开的玩具降落伞。
现有技术中,作为玩具降落伞,大部分是儿童站在高处将伞包抛向空中,由其自由下落,在下落过程中伞包缓慢张开,这种玩具降落伞不仅受环境影响,而且抛射的高度不够,影响儿童的玩耍情趣。虽有一种名为“在空中能够自动张开的玩具降伞”,但由于其结构不够合理,在升空过程中,伞面与伞坠过早分离,使其发射高度受到较大影响。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既能抛射到较高的空中,又能在回落时自动张开的玩具降落伞。
本实用新型可能通过如下措施达到,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由发射器、伞体组成,其特征在于发射器分为弹力发射器和抛射器,弹力发射器为一弹弓式,抛射发射器为棒式。弹弓式发射器的手柄上有一助力环,抛射发射器是一带手柄和盛装伞包的空腔的棒,其装伞包的空腔形状与伞包的形状一致。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特征是与伞面的伞面拉线连结在一起的伞坠同时还是一个伞仓,它的形状可以是碗形或碟形,也可以是筒形,其筒形伞坠中设有弹簧,该弹簧与一个园盘相连,伞面通过伞面拉线与伞坠相连。发射前,伞面被放入伞坠内。本实用新型还有一个特征是,在伞面拉线另一面与作伞坠的伞仓相连的是一个延时裹伞带,这个延时裹伞带的作用有两个,一个是把伞包捆得紧紧的,这样会使伞包的体积很小,在升空的过程中,可以大大减小空气的阻力;这个延时裹伞带的另一个作用是起到了一个延时开伞的作用,就是说,伞包升空的过程,也同时是捆伞带自动松开的过程,如果捆伞带的长度与发射的力度配比合适,伞包就会在按近其升空的最高点处完全被松捆而使伞自动张开。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发射高度较高、伞包在接近其最高点时能自动张开的优点。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弹弓式发射器结构示意图。
附图2是本实用新型抛射式发射器结构示意图。
附图3是本实用新型伞坠与伞面连接示意图。
附图4是本实用新型筒状伞坠与伞面连接示意图。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作进一步说明:
弹力发射器:是一根长度适当并有较好强度的联接杆2,其一端固定联接一封闭的助力环4,助力环与联接杆交点的两端最好贯穿一手柄3,这样便于抓握。另一端固定一弧形发射叉架1,固定点在弧形中部,该弧形所在平面与连接杆所在平面之夹角最好不小于90度,不大于150度。另有两根相同长度的弹力橡胶条5,其一端分别固定于发射叉架的两端,其另一端分别与一伞体托6两端相连。伞体托6通过其连接孔7与与弹力橡胶条5相连。以上,便构成了一只完整的降落伞发射器;另一种是甩出式发射器,一只强度较好、长度适当的甩杆9,一端有一适合用手握住的手把10,另一端是一装伞包用的伞凹8,为了甩伞方便,伞凹的口向一侧稍偏。
本实用新型的伞体的结构是这样的:
伞面:将一块大小适当的布料裁成一定的形状就形成了伞面11。若干条长短适当的伞面拉线12,一端系在伞面边缘上,另一端系在同时作为伞坠的伞仓的适当位置13上。
延时裹伞带:在另一面与伞仓14相连的是一长度适当的、抗拉强度较好且比较柔软的、具有裹伞和延时双重作用的延时裹伞带15。
伞仓分为两种:一种是包皮式伞仓,一种是壳内弹出式伞仓,包皮式:伞仓实际上是一厚度适当、具有一定的轮廓、最好还有一定凹度的软片(称之为裹伞皮),为了便于伞面张开,其凹面最好是向着裹伞带一面。其材质是最好是橡胶或软质塑料,伞面拉线可以分布于裹伞皮的边缘,可以集中于一点,固定于裹伞皮的某一位置。壳内弹出式:伞仓由外壳21、压力弹簧22及推伞活塞19组成。外壳(称之为弹射仓)为一长度适当的半封闭的筒形结构,该筒最好有一个适当的锥度,封闭端比敞端的内径要小些,以便于伞面比较容易地被弹出去,封闭端面中心处有一大小适当的孔24;一外径小于弹射仓底面直径、自然长度略大于壳体长度的压力簧22,其一端顶在弹射仓内间底面上用于防止弹簧在其上滑动的定位槽23中,另一端顶在一可在壳内灵活往复滑动的推伞活塞19背面的弹簧沟槽20中,伞面拉线即可均匀分布于壳体敞端的边缘,也可集中于一点固定于推伞活塞面正的中部。延时裹伞带25穿过筒底的孔和压力弹簧,固定于推伞活塞19的中部18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伟光,未经张伟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520391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