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地板线槽组无效
| 申请号: | 95201393.2 | 申请日: | 1995-01-27 |
| 公开(公告)号: | CN2218214Y | 公开(公告)日: | 1996-01-24 |
| 发明(设计)人: | 吴季昌 | 申请(专利权)人: | 吴季昌 |
| 主分类号: | E04C2/52 | 分类号: | E04C2/52 |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徐娴 |
| 地址: | 中国***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地板 线槽组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地板线槽组,特别是用于建筑工程中的地板线槽组。
现有建筑工程中的地板线槽内的电线易混杂成一堆,造成配线时的困扰与工作上的不便,而且线槽埋设混凝土内结合强度不够,易使建筑物发生龟裂及脱落现象,且承受混凝土挤压时,线槽断面方向会被挤压变形。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线不易混乱、强度较好的地板线槽组。
本实用新型的地板线槽组,包括线槽、底板及上盖,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固定架、隔离板、连接片及顶板,所述底板上固设数个固定架,所述数个线槽套接在各固定架之间,线槽为外层设有条纹状锯齿的矩形柱,于矩形柱的一面上设有螺孔;数个隔离板设置在所述线槽中间路线交会之处,由二个所述连接片连接固定,所述隔离板由一面板弯折分隔成上下部分,一边凸起形成向上的凸缘,各凸缘部份排列成一直线;连接片呈长条形剖面为倒U形,其两外侧面上设有三对凹陷的圆坑,以用其夹持住各隔离板的凸缘。
所述线槽具有螺孔的一面厚度较厚,以增加强度。
所述隔离板可包括一连接在隔离板之间的中间隔离板、四个连接在四角处的角落隔离板及四个一边与所述线槽连接的边沿隔离板;中间隔离板二侧均设有凸缘,角落隔离板二相邻侧边呈斜面状以与所述线槽连接;所述边沿隔离板与具凸缘相对的一端呈斜面状。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效果:
本实用新型主要是利用加诸于底板上的数个隔离板作为区隔之用,可将不同性质,不同用途的线路区隔开来,以免造成讯号及电磁波的干扰,且该隔离板为一活动组合式隔离板,不会造成区隔空间不足的问题,并且能提高其电器设备的安全使用;由于隔离板的固定是使用两个长形的固定夹,而非使用螺丝锁紧方式,在配装与拆卸时也省时且方便;在与混凝土结合时,由于锯齿型线槽的锯齿,增加了线槽表面结合力,使建筑的结构更为坚固,并可使线槽本身构造的方向性增加及重量减轻,即是在不影响建筑的结构强度下,减轻建筑物的负载。
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特点详加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2A为本实用新型的线槽示意图;
图2B为本实用新型的线槽另一实施例示意图;
图2C为本实用新型的线槽又一实施例示意图;
图3A为本实用新型的边沿隔离板的立体示意图;
图3B为本实用新型的角落隔离板立体示意图;
图3C为本实用新型的中间隔离板立体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连接片立体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组合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线路装配示意图。
请参阅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地板线槽组,主要由底板10、固定架20、线槽30、隔离板40、连接片50等构件所组成;其中底板10于板面上固设数个固定架20以作为固定线槽30之用,因底板10与固定架20为原有结构,在此不详加述叙;如图2所示,线槽30为长条矩形,在矩形各表层有条纹状锯齿31,内侧有垫衬32的增强断面强度,并可供其在矩形上方设有若干外衬的内螺孔33,其中内螺孔33的外衬为预防混凝土侵入到螺孔内,而造成卡紧混凝固现象;又请参阅图2B所示,为线槽30的另一实施例示意图,其与上述相异之处,是在四个表面上,仅有三个表面设有条纹状锯齿31外,其上方的衬座34设有若干外衬的内螺孔33,再请参阅图2C所示,为线槽30其它实施例示意图,其中外表面仅有三面设有条纹状锯齿31外,其上壁35设有若干外衬的内螺孔33,其上壁35较厚,以增加断面强度,并可供内螺孔33设置。
如图3A-3C所示,图3A为边沿隔离板40,图3B为角落隔离板41,图3C为中间隔离板,其中每一种隔离板均以一面板将其弯折分为上半部及下半部,并于其边缘处设置矗起的凸缘401;如图4所示,连接片50,其外形为一长条形,剖面为倒U形,并于其两外侧面上设有向内凹陷的圆坑51。
如图5所示,主要是于底板10的板面上固设数个固定架20作为固定线槽30用,而底板10与各线槽30间的交会处加设数个隔离板40、41、42,以作为区隔空间之用,可将不同用途的线路隔开,以避免彼此间产生干扰作用,而隔离板40、41、42利用倒U型的连接片50作为固定用,以连接片50夹持并连接各隔离板40、41、42的凸缘401,使得整体能组接地相当稳固;且于地板线槽组埋设于混凝土时,藉由锯齿型的表面,增加线槽与混凝土的表面结合力,以便使建筑的结构更为坚固,并可增加线槽本身的方向性及减轻重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吴季昌,未经吴季昌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520139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