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液体燃料灶具安全自气化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95200851.3 | 申请日: | 1995-01-09 |
| 公开(公告)号: | CN2219443Y | 公开(公告)日: | 1996-02-07 |
| 发明(设计)人: | 严学乙;黄荣文;吴树辉;邓化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西科学院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广西武鸣县星火燃料开发中心 |
| 主分类号: | F24C5/02 | 分类号: | F24C5/02;F24C5/16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530031 广***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液体燃料 灶具 安全 气化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在通用液化石油气灶具上燃用液相烃类燃料的安全自气化装置,属于燃烧设备中家用煤气灶领域。
一般家用液化石油气灶具只能燃用在常温常压下为气相的液化石油气。而烃类液相燃料,如C5、C6、煤油等燃烧时需进行打气和预热。近年来,我国南方一些省区较多地使用C5类燃料,是在灶具使用时,电动气泵向贮液钢瓶内打气,利用空气将液体燃料雾化和气化后送入通用液化石油气灶具上燃烧。这种方式虽然能较好地使C5燃料燃烧,但是由于需要配带气泵,无电或停电就难以使用,且气泵故障较多,需经常修理,给用户带来诸多不便;气温较低时,仅用空气来气化效果不好,火力明显减小。由于存在这些缺点使其应用受到了很大限制。中国专利CN1077790A公开了一种“家用石油液化气燃气系统”(申请号93112403.4),用于以C5为主并含有少量C4的液体燃料在灶具上燃烧。该系统一般用于双眼灶,其核心是在每个灶眼中央装有一个气化器。气化器由进油管、出气管、喷油孔、传热面、浮球和托网组成。从贮液钢瓶和减压阀出来的C4、C5燃料经输送管进入气化器,C4先行气化用于灶具点火燃烧并加热气化器,C5气化后供给燃烧。在出现故障(异常熄火)时,气化器温下降,C5仍为液相。不断进入气化器中的液相燃料使液面上升并托起浮球,最终堵住出气管进入端的锥形孔防止液体燃料泄露。该系统的液体燃料是通过三通分别通向两个气化器的,即进油油路为并联状态。
该系统存在以下问题:<1>由于进油油路采用并联方式,当只使用一个灶眼时,使用中的灶眼可加热其中央的气化器并维持正常气化和燃烧。而另一灶眼由于未使用而处于常温状态,进入气化器中的液相燃料不能气化而在其中集聚而使液面上升,当液面上升到一定高度时,将托起浮球堵住出气管,此时该灶眼将无法实现点火和燃烧。<2>由于结构关系,气化器内的出气管一般为4~6mm,而浮球直径与其密封管径的合理比例应为1.5~2∶1,即浮球直径为10mm左右。此时浮球体积为0.52cm3,而若C5比重为0.62左右,且C5浸没整个浮球,其浮力也仅为3.2mN,即使忽略浮球本身所受的重力,这么小的作用力也是无法实现液体的有效密封的,同时,由于这些密封元件均装于气化器内,而气化器处于火焰高温烘烤下,温度很高,无法采用柔性材料的密封圈,从而使有效密封变得更为困难。<3>由于气化器位于灶眼中央,而大部分通用液化石油气灶每个灶眼中一般有两圈火眼,或者是一整体的陶瓷红外燃烧器,其中央没有可供安装气化器的空间,因此当现已使用液化石油气的用户转而使用液体燃料时,就需重新购置灶具。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在通用液化石油气灶具上燃用液相烃类燃料的装置,该装置不但可以使双眼灶(或多眼灶)任一灶眼随时都能顺利实现点火和正常燃烧,而且在异常熄火时能可靠地实现液相自锁,防止燃料油泄露以确保安全。
本实用新型的安全自气化装置由气化器,缓冲气囊和连接管道组成。气化器是一扁形空腔,均有一流入管和流出管与之相连接。每个灶眼均装有两个气化器,它们对称置于火眼外侧与承液盘之间的空隙中。双眼灶共有四个气化器,各气化器之间均采用串联连接,即处于上游的气化器流出管都与其下游气化器流入管相通。缓冲气囊由气囊体、气囊盖、液相自锁装置、流入管和出气管组成。最下游的气化器流出管与缓冲气囊的流入管连通,而出气管则通过一个三通分别与两个灶眼开关总成的进气孔相通。液相自锁装置位于气囊体内腔中,由浮子、杠杆、铰链、小球(柱体、锥体)、密封圈组成。密封圈可安装在流入管,也可安装在出气管内。杠杆的一端固联在浮子上,另一端则与作为支点的铰链相联,并可绕支点轴线转动。当液面上升托起浮子时,杠杆将小球压向密封圈,从而封闭出气管(或流入管),达到切断油路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由附图一、图二和图三给出。
图一是本装置用于双眼灶时的管路流程图。
图二是气化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三是缓冲气囊的结构示意图。
以下结合附图说明本装置的工作原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西科学院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广西武鸣县星火燃料开发中心,未经广西科学院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广西武鸣县星火燃料开发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520085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