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热塑性聚酯树脂组合物无效
| 申请号: | 95190618.6 | 申请日: | 1995-07-0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894C | 公开(公告)日: | 2001-07-25 |
| 发明(设计)人: | 田中泰夫;早川用二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C08L67/00 | 分类号: | C08L67/00;C08L51/06 |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刘元金,杨丽琴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塑性 聚酯树脂 组合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耐冲击性、尤其低温耐冲击性和室温拉伸应力韧性优异,且不过分损失聚酯树脂原有刚性的热塑性聚酯树脂组合物。
背景技术
由于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之类的聚酯树脂的机械强度、刚性、耐热性、耐化学品性和耐油性等性能优异,所以一直作为工程塑料被用于,且被试图用于某些机械部件、电气设备部件和汽车部件中。尽管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之类的聚酯树脂具有上述优异性能,但是由于其耐冲性比聚碳酸酯差,所以人们提出了各种改善其耐冲击性的建议。
改善热塑性聚酯树脂的方法,已提出的例如有将聚酯与乙丙橡胶、聚异丁烯或聚丁烯混合的方法(特公昭46-5225号公报),将热塑性聚酯与由接枝聚合α,β-不饱和羧酸或其衍生物得到的结晶度在75%以下的改性的乙烯聚合物进行熔融混合的方法(特公昭57-54058、特公昭57-59261),含有热塑性聚酯和由接枝聚合α,β-不饱和羧酸衍生物或不饱和环氧化合物之类得到的含有极性基团的特定乙烯/α-烯烃无规共聚物的组合物(特公昭59-28223)等。但是,前一种方法由于聚酯与乙丙橡胶的相容性不好,故耐冲击性改善的效果不够。虽然后两种方法能改善冲击强度,但这种改善仍然不够,因此,为了获得足够的冲击强度,必须增加要与聚酯熔融混炼的柔性树脂成分的用量,这样一来就会损失热塑性聚酯原有的刚性。
此外,通过将热塑性聚酯与由接枝聚合α,β-不饱和羧酸或其衍生物得到的改性乙烯聚合物熔融混合得到的组合物与不合这种已改性乙烯聚合物的聚酯相比,其拉伸应力韧性较差。
作为具有优良低温耐冲击性的组合物,现已公开的有通过在聚酯中添加一种α-烯烃和α,β-不饱和酸缩水甘油酯的共聚物和一种乙烯共聚物,然后进行混合而制得的组合物(特开昭58-17148),和在聚酯中添加一种由接枝聚合一种不饱和羧酸或其酸酐而制得的乙烯/α-烯烃共聚物和一种聚环氧比合物,然后混合而制得的组合物(特开昭60-28446)。虽然这些组合物的低温耐冲击性有显著的改善,但是在某些应用场合仍然是不够的。当要与聚酯一起熔融混炼的柔性树脂成分的用量增加到能获得足够的冲击强度时,就会象上面所述的那样,使热塑性聚酯失去原有的刚性。
发明的公开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耐冲击性,尤其低温耐冲击性优异的,且室温拉伸应力韧性也优异的热塑性聚酯树脂组合物。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不过分丧失聚酯树脂原有优良刚性的热塑性聚酯树脂组合物。
按照本发明,上述的目的和优点可通过一种含有重量比为95/5-50/50的一种热塑性树脂(A)和一种乙烯/1-丁烯共聚物的接枝改性混合物(B)的热塑性聚酯树脂组合物来达到,其中:
(1)所述接枝改性混合物(B)主要由下列构成:
(ⅰ)含有5-15摩尔%从1-丁烯衍生的单元的一种乙烯/1-丁烯无规共聚物(C),其在135℃萘烷溶剂中测得的特性粘度[η]为0.5-3.5分升/克,玻璃化温度(Tg)为-50℃或以下, 用X-射线衍射法测得的结晶度小于40%。
(ⅱ)含有16-25摩尔%从1-丁烯衍生的单元的一种乙烯 /1-丁烯无规共聚物(D),其在135℃萘烷溶剂中测得特性粘度 [η]为0.5-3.5分升/克,玻璃化温度为-50℃或以下,用X- 射线衍射法测得的结晶度小于15%,和
(ⅲ)从选自不饱和羧酸及其衍生物的至少一种单体衍生的, 并键合到上述两种共聚物中至少一种共聚物上的接枝单元,和
(ⅳ)以乙烯和1-丁烯衍生的单元总量为基准计,接枝改性的 混合物(B)含有11-19摩尔%由1-丁烯衍生的单元,其按上 述方法测得的特性粘度[η]为0.5-3.5分升/克,玻璃化温度为- 50C或以下,按上述方法测得的结晶度小于10%,密度为0.865 -0.880g/cm3;
(2)以共聚物(C)和共聚物(D)总重量为基准计,上述接枝单 元的含量的0.01-10%(重量):和
(3)共聚物(C)与共聚物(D)的重量比((C)/(D)) 为10/90-95/5。
通过下述的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其他目的和优点将变得一目了然。
实施发明的最佳方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井化学株式会社,未经三井化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519061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可内装细长物件的铰盖式硬盒
- 下一篇:偏转线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