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制冷剂流量控制阀无效
| 申请号: | 95119763.0 | 申请日: | 1995-11-2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010C | 公开(公告)日: | 2001-09-12 |
| 发明(设计)人: | 永井俊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F16K1/54 | 分类号: | F16K1/54;F25B41/04 |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程天正,叶恺东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制冷剂 流量 控制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使用制冷循环的电器中用于控制制冷剂流量的流量控制阀。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具备这种流量控制阀的电器,该阀用于调节在制冷循环内循环的制冷剂流量。
特公平5-78739号公报记载了一种现有的流量控制阀。该公报所记载的控制阀利用齿轮机构使步进电机的转动变换成前端呈锥形的主轴(阀)的上下移动,从而可改变流过该主轴的前端和阀座上的制冷剂通道之间的间隙内的制冷剂量。
因此,主轴便与步进电机的转动角对应地上下移动,改变与阀座之间的间隙,从而,便可任意控制流过的制冷剂量。
在上述这种现有的流量控制阀中,由于利用主轴的前端和阀座之间的间隙来调节制冷剂流量,因此,制冷剂的最大流量便由设在阀座上的制冷剂通道决定。
由于这种结构的流量控制阀一般是在制冷循环中作为减压装置(例如,起到电动膨胀阀或毛细管等的节流作用的设备)使用的,因此,与其说是使用这种流量控制阀即使产生压力损失也丝毫不会有任何问题,倒不如说是为了调整压力损失。
但是,当设计限定在热交换器中使制冷剂的流动方向总是沿一定方向的制冷循环时,如果使该制冷循环作逆循环,就需要把减压装置的位置在热交换器的入口位置和出口侧位置分开使用。
即,因为使热交换器的入口侧的流量控制阀起减压装置的功能时,在热交换器出口侧的流量控制阀中将产生压力损失,降低制冷循环的运行效率,而使热交换器出口侧的流量控制阀起减压装置的功能时,在热交换器入口侧的流量控制阀中将产生压力损失,同样也降低制冷循环的运行效率,这是不希望的。
因此,迄今为止,是与流量控制阀并排地设置一根没有压力损失的大口径旁通管,使不起减压装置功能的流量控制阀旁通。
从而,在先有的流量控制阀中,总是需要旁通阀,在增加阀的数量的同时,使用这种流量控制阀的制冷装置的大型化就不可避免,与当今机器的小型化目标正好相反。
另外,还需要用于控制有别于流量控制阀的旁通阀的驱动电路和控制器,从而使制冷装置的控制更为复杂。
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制冷循环中的制冷剂流量控制阀,以解决上述现有的流量控制阀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制冷剂流量控制阀,具有一制冷剂通道,设于输入口和输出口之间,该控制阀可在一预定方向上在减低流量状态和打开状态之间调节制冷剂的流量,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个旁路装置,用于当所述阀处于打开状态下使附加的制冷剂从输入口通过所述阀流动而不通过所述制冷剂通道;和
汇合装置,用于将通过所述制冷剂通道和所述房路装置的制冷剂流汇合到所述输入口中。
另外,使用本发明的流量控制阀的制冷装置在具有使用压缩机、冷凝器。减压装置和蒸发器的冷冻循环的制冷装置中,在减压装置中,对于制冷剂的同一通道方向,使用在规定的范围内用于调节制冷剂流量的结构和在打开状态下不通过该结构而使制冷剂通过的制冷剂通道。
另外,使用本发明的流量控制阀的制冷装置,在具有制冷剂流向切换装置用以在由压缩机、热源侧热交换器、减压装置、使用侧热交换器构成的冷冻循环中当进行冷却运转时使制冷剂按照压缩机、热源侧热交换器、减压装置、使用侧热交换器的顺序流动、而在加热运转时使制冷剂按照压缩机、使用侧热交换器、减压装置、热源侧热交换器的顺序流动的制冷装置中,上述切换装置对制冷剂流向的切换使得在热源侧热交换器和/或使用侧热交换器内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总是一定,上述减压装置备有分别与使用侧热交换器的各个制冷剂配管连接端连接的第一流量控制阀和第二流量控制阀,第一流量控制阀在冷却运转时调节流过的制冷剂流量,而在加热运转时使制冷剂几乎无压力损失地通过;第二流量控制阀在加热运转时调节流过的制冷剂流量,而在冷却运转时使制冷剂几乎无压力损失地通过。
对于制冷剂的单一通道方向,上述流量控制阀由设在二次侧的第一阀座、设在一次侧的第二阀座和在第二阀座上构成的用于调节流过第二制冷剂通道的制冷剂流量的阀体构成,同时,在第二阀座上具有与设在第一阀座上的第一制冷剂通道相对地设置的上述第二制冷剂通道、在第二制冷剂通道的外周侧上与第二制冷剂通道相互独立的、而且与第一阀座的第一制冷剂通道不相对的位置上设置的第三制冷剂通道和相对于制冷剂的通道方向前后驱动第二阀座的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洋电机株式会社,未经三洋电机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511976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