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小粒种子的丸粒化制造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95116512.7 | 申请日: | 1995-09-2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9792C | 公开(公告)日: | 2000-03-01 |
| 发明(设计)人: | 李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A01C1/06 | 分类号: | A01C1/06 |
| 代理公司: | 农业部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林祥明 |
| 地址: | 030031 山西省太***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小粒 种子 丸粒化 制造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种子包衣方法,具体地说是关于制造蔬菜、花卉等小粒种子包衣的方法,即:用粉体包衣材料、生长激素、大量元素、微量元素等肥料以及杀菌剂等对种子予以丸粒包衣的方法。
种子包衣的研究历史较长,自70年代始一些发达国家在生产上就开始广泛应用,时至今日各种功能的种衣剂相继出现并已被社会所接受,例如在日本,多数的蔬菜种子在销售前均被包衣。包衣主要有挂粉、包膜与丸粒化几种形式。由于挂粉和包膜操作简便、速度快、用料少、成本低,最先被社会所接受,在生产中推广很快,但由于用药单一,携药量不大,同时较易产生药害等缺点,有它一定的局限性,且多用在大粒的农作物种子上。随着社会的发展,要求种衣剂功能多样性和实用性,携带单一药剂解决单一问题已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同时由于小粒种播种困难、浪费现象严重,苗期极易受外界不良条件的影响,因此小粒种子的大粒化包衣研究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近几年来,小粒种子的大粒化包衣的大都采用粘着剂如明胶、淀粉、糖类、羧甲基纤维素(CMC)、MC等水溶液与一些粉体材料如硅藻土、滑石粉、硅石、高岭土、白云石、皂土等对种子进行包衣,其具体操作如下:用喷雾法将粘合剂的水溶液喷涂于种子表面,再投入粉状材料,使其与种子粘合起来,这样反复操作,直到种子表面的包衣层达到所需的厚度,形成包衣种子。但是这样形成的丸粒种子,丸粒层较柔软,极易引起破碎,在生产上不实用。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缺陷,提出了一种小粒种子丸粒化包衣方法,该方法能解决已有技术的缺点。
以下详细叙述了本发明的主要内容:
一种小粒种子包衣方法,其特征在于下列步骤:
(1)包衣原料处理
取同体积粉体材料和1%羧甲基纤维素(CMC)粘着剂水溶液混合并搅拌至糊状,100℃鼓风干燥6小时,用粉碎机粉碎至其粒径通过300目筛。
(2)丸粒化
取小粒种子放入糖衣锅中,转速60转/分,边加经上述处理的粉体材料边喷入粘着剂水溶液,当种子粒径达到3mm时取出并放入烘箱内鼓风,温度为35-38℃,4小时以上。
本发明所述的粘着剂还可以是明胶、淀粉、糖类、MC等水溶液;本发明所指的粉体材料可以是硅藻土、滑石粉、硅石、高岭土、白云石、皂土等。
以上步骤中本领域的专业人员可根据需要添加农药或化肥。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1、当小粒种子被大粒化包衣后,种子的携药量增大、携药种类增多,同时药效释放期长,作用效果大,节省了打药与施肥次数;
2、由于施药量与次数的减少而使得对环境污染降低;
3、小粒种子大粒化,种子可实行穴播,即节省了种子又节省了劳力,还可节省间苗次数;
4、种子的丸粒化包衣使得产品的形状、品质整齐一致,提高了种子作为商品的竞争力。
实施例一:
1、滑石粉的表面处理
滑石粉200ml,用1%CMC水溶液200ml与之搅拌至糊状,100℃鼓风干燥6小时,用粉碎机粉碎至其粒径通过300目即可使用。
2、丸粒化
白菜种子10克放入糖衣锅中,转速60转/分,边加滑石粉(表面处理过)边喷入1%CMC水溶液,当种子粒径达到3mm时取出放入烘箱内鼓风,温度为35-38℃,4小时以上。各种数据见表1A处理。
表1 不同处理的包衣结果比转
A B C D发芽率(%) 97 77 87 95出苗率(%) 93 91 88 93表面硬度(手压感) 优 良 良 良水中崩裂性(全部崩裂所用秒) 40 60 30 70丸粒裂缝率(%) 0 15 20 55无籽丸粒率(%) 0 0 0 1表面光滑度(球型) 优 差 优 差
B处理:滑石粉不经表面处理,只是100份粉体材料中加入5份CMC粉,混合均匀即可使用,丸粒化包衣程序与例1相同。结果见表1。
C处理:滑石粉中不加任何物质;丸粒化包衣程序与例1相同,结果见表1。
D处理:滑石粉不经表面处理,只是在每年100份滑石粉中加2份CMC粉,混合均匀即可使用;丸粒化包衣程序与例1相同,结果见表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未经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511651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新型可燃气检测元件及其制造方法
- 下一篇: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