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重力勘探中山形异常的消除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95115686.1 | 申请日: | 1995-10-28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9716A | 公开(公告)日: | 1997-05-14 | 
| 发明(设计)人: | 毛小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 主分类号: | G01L7/06 | 分类号: | G01L7/06 | 
| 代理公司: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吕建军 | 
| 地址: | 430***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重力 勘探 山形 异常 消除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一种重力勘探中重力记录处理解释方法GOLV7/06。
目前重力勘探中重力测量资料的处理方法比较单一,一般经过地形改正,纬度改正,布格改正等过程。而布格改正均采用自由空间改正(正常空间改正)和中间层改正。自由空间改正的公式采用
Δg高=0.3086(1+0.0007cos2)h-0.72×10-7h2中间层改正公式采用
Δg中=-(0.0419σh-0.02095σh2/R)其中为测点纬度,h为测点到基点(或基准面)的高程差(单位米)。σ为测点和基准面(点)之间这个中间层物质的密度,单位克/立方厘米。R为园域地形改正半径(单位米)。布格改正利用以上两个改正过程,在地形平坦地区重力勘探中取得了较好的结果。但在地形起伏地区,往往造成布格重力异常和地形起伏存在相关性,这就是所谓的山形异常。多年来重力勘探专家一直在寻求一种能消除这种山形异常的方案。
本发明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个消除山形异常的解决方案。
本发明的具体方案是对重力资料的布格校正采用中间层校正、自由空间校正,同时采用修正校正。
中间层校(改)正的公式采用
Δg中=-(0.0419ρh-0.02095ρh2/R)
自由空间校正(高度改正)公式采用
Δg高=0.3086(1+0.0007cos2)h-0.72×10-7h2
修正校正的公式采用
其中G为万有引力常数,值为6.67×10-8cm3/g.s2,Δg3为修正校正值,ρ为测点和基准面(点)之间这一中间层的物质密度,h为测点和基点(或基点所在水准面)的高程差,为测点纬度,R为地形改正的半径。
一般,基点选在大地水准面上,即h为测点的绝对高程,地形改正的半径0<R<∞。一般为有限值,如为5km,10km,15km,20km。
经过改正后,重力异常为纯粹反映地下(基准面以下)物质的影响,而在海拨零米以上无物质源。而采用常规的布格校正过程,即用常规公式和过程校正,就造成在海拔零米以上测点周围半径为R的圆域内无物质源,而半径R之外的区域仍存在物质分布,从而使测点的重力布格异常中叠加了一个与测点海拔高程h的平方成正比、与地形相似的山形异常,如图1所示。当采用本发明,即在常规改正之后同时进行修正校正过程,就可以消除这种山形异常,即把海拔零米以上、测点周围半径为R区域外的物质分布去除。从而得到真实的仅反映基准面以下的物质分布的重力异常。
重力测量资料的布格校正,采用正常空间校正。中间层校正过程同时采用修正校正过程,从而有效消除山形异常。特别在有限域的地形改正中,本发明的技术效果更好。
图1 常规布格校正过程后的物质分布示意图
图2 采用本发明后的物质分布示意图
图3 起伏地形下采用常规布格校正的布格重力异常曲线
图4 起伏地形下采用本发明方案后的布格重力异常曲线
图5 本发明实施步骤流程图
1.物质层;2.大地水准面;3.测点;4.地形曲线;5.常规校正的布格重力异常曲线;6.本发明方案处理后的布格重力异常曲线;
本发明适用于起伏地形下有效地消除山形异常,得到真实的仅反映基准面以下的物质分布的重力异常的工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未经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511568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