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水稻摆秧机无效
申请号: | 95115416.8 | 申请日: | 1995-09-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49556C | 公开(公告)日: | 2000-02-23 |
发明(设计)人: | 袁钊和;范荣;陈建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C11/02 | 分类号: | A01C11/02;A01G16/00 |
代理公司: | 农业部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卢新 |
地址: | 210014***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稻 摆秧机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水稻栽培机械,属于农业机械技术领域。
水稻机械化种植是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水稻轻型栽培技术现有的除直播外,机械插秧及抛秧均属于移栽的范畴,机械插秧是人工插秧技术上发展的机械化种植技术,秧苗入土深度1-3厘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土壤肥力及草、病、虫、害防治能力的提高,更为省工省力的栽培方式的实现成为可能。一些浅栽的栽培方式,也就是不一定要把秧苗插入土中的栽培,通过试验示范被一些地区农民所认可,抛秧便是这种栽培方式的一种,抛入田中的秧苗或是直立,或是倾倒,或是歪斜,千姿百态,天女散花,更由于其栽培方法独特,人力抛秧不弯腰,工效又比插秧高,在部分地区得到推广,但抛秧技术存在着秧苗在田间无法定点的缺陷,给田间管理造成困难。机械插秧要求秧苗插得直、插得稳,使得机械设计过于复杂,机械成本过高,故障较多。插秧机及抛秧技术中存在的这些缺陷,影响了技术的推广应用。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既能实现水稻秧苗有序浅栽、又克服了现有插秧机械结构复杂缺陷的水稻摆秧机。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水稻摆秧机,包括秧箱、横向送秧器、纵向送秧器、分秧爪和分秧轮,秧箱固定在支架的导轨上,分秧爪有规则地固定在分秧轮上。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1.由于摆秧机按规则的株行距通过分秧爪将秧苗定点摆栽,解决了抛秧无法定点的难题,既便于田间管理,又为中后期水稻生产创造了良好的通风透光的条件,协调了水稻生产的环境条件,协调了群体与个体、以及个体内部器官的矛盾,达到苗壮、株健、穗足、穗齐、粒多、粒饱的要求。
2.秧苗入土深度为0-0.5厘米,可以充分发挥大田秧苗低节位分蘖优势。
3.用机械摆秧充分发挥机械作业省工省力高效的优势,比机械插秧效率提高三倍以上。
4.分秧轮上的分秧爪不入土,无秧爪尖轨迹的要求,机械设计可以简化,使机械制造成本下降,故障较少。
附图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介绍本发明。
图1所示的摆秧机,包括秧箱1、横向送秧器5、纵向送秧器2、分秧爪3和分秧轮4,分秧爪3进入秧箱10-20毫米,秧箱1的倾角为45°-60°。
秧箱1固定在支架的导轨上,在横向送秧器5的带动下往复运动完成横向送秧,秧苗的纵向送秧除依赖于自重外,还设置了纵向送秧器2,在其带动下作间歇向前送秧,分秧爪3有规则地固定在分秧轮4上,分秧轮4是由万向传动轴、链轮、传递链传递动力驱动,实现连续不断地摆秧作业。
培育毯状带土秧苗,按一定的规格(长、宽、土地厚)放入摆秧机的秧箱1中,由摆秧机的分秧轮4把带土秧苗按行距23-32厘米、穴距10-20厘米的规则摆放在水田中,它的入土深度0-0.5厘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未经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511541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用负载纤维柱分离富集溶液中微量金属元素的方法
- 下一篇:接合器的供给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