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桑皮纤维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无效
| 申请号: | 95114898.2 | 申请日: | 1995-04-28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610A | 公开(公告)日: | 1995-11-29 |
| 发明(设计)人: | 申传起;殷立德;孙培敏;孙中爱;王裕民;张顶立;魏守文;魏秀珍;申世新;申小萍;任守坤;申效博;孙建民;谢小桥;高晓红;王永泉 | 申请(专利权)人: | 申传起;殷立德 |
| 主分类号: | D01C1/02 | 分类号: | D01C1/02 |
| 代理公司: | 国内贸易部专利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黄健 |
| 地址: | 274000 ***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纤维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是关于桑皮纤维及其制备方法,更特别地是关于从桑树皮中提取纺织纤维原料-桑皮纤维及其制备方法。
桑树属桑科,为落叶乔木,其枝条由韧皮和茎杆两部分组成,韧皮纤维含量高达57.5%,我国植桑1200万亩,资源极丰富,但是目前一般只作燃料或蔬菜架杆使用。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天然资源的缺乏迫使人们寻找新资源、新品种,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桑树皮的重要性,但是目前一般均作造纸原料用。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可供纺织原料用的桑皮纤维。
本发明的目的之二是提供一种从桑树皮中提取桑皮纤维的方法。
本发明的这些和其它目的将通过下列详细描述来进一步阐述和说明。
在本发明中,本发明的方法包括去除表皮、化学煮炼、机械制取、漂洗、酸洗、增柔、干燥、梳理、包装等步骤,所制备出的桑皮纤维至少具有如下特征:
平均长度 31.50mm
长度C、V 33.95%
16mm以下纤维 7.95%
线密度 2.86dtex(3500公支)
断裂强度 5.30CN/dtex
断裂强力 15.15CN
强力C、V 10.35CN
比电阻Ω 1.20×108
从表中可以看出,本发明的产品有优于或类似于棉纤维的性能,并且具有天然丝绸的光泽,但是售价仅为棉纤维的一半,本发明为天然纤维家族又增添了一个新品种,为节省棉花资源,利用桑枝皮开创了一条新途径。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的方法中,去除表皮可以采用机械法,即用除皮机搓揉加风吹将表皮除去。还可以用微生物法,即在水中将原料浸没,以44℃的水温接菌种如T66(中科院生物所产品)2小时后取出充分水洗。化学煮炼可以利用氢氧化钠,浴比1∶12~16,较好的是1∶14,氢氧化钠的浓度7~12g/L,加入催化剂JF2g/L,充分溶解,常压100℃,处理时间1.5~2小时,然后利用机械及高压水的双重冲力清洗。漂洗可以用次氯酸钠,浓度为有效氯含量0.5~0.8g/L,浴比1∶10~20,较好的是15,常温下处理15~20分钟。
在本发明中酸洗可以用硫酸,浴比1∶15~25,较好是1∶20,浓度为0.3g/L,时间10~20分钟,较好是15分钟,充分水洗至中性,增柔步骤可用HS柔软剂,用量为2.5%(与纤维比),浴比为1∶8,温度为70~90℃,时间1.5~3小时,然后用离心机脱水至含水率53~55%以下,接着干燥使产品含水率8-11%,干燥后阴养,阴养期喷HS柔软剂,含量为2~2.5%(与纤维比),湿度为15~18%,时间5~8天,然后用麻棉梳理机梳成单纤维。
在本发明中,所有的份、量均为重量单位,所用的设备包括打洗机、离心机、梳理机等均可从市场购得,所有化工原料均可从山东荷泽星火技术研究所购到。
以下通过具体实施例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但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并不能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例1
将机械去皮后的桑皮100Kg,常温浸水1.5小时,然后洗去水溶物,待用。按浴比1∶14的比例放入1400Kg的水,9Kg氢氧化钠,2.8KgJF催化剂,搅匀溶解后放入水洗后的桑枝皮煮炼1.5小时,然后利用园盘或直线打洗机和高压温水打洗冲洗4圈约6分钟,将打洗后的产品取出按浴比1∶15的比例加入1500Kg水,30Kg次氯酸钠,常温处理15分钟,漂后洗净,紧接着加入硫酸,浴比1∶20,水2000公斤,硫酸用量为0.3g/L,处理15分钟以除去纤维中残余的氯;将除氯后的纤维脱水后放入柔软处理锅中,加入800Kg的水,2.5Kg的柔软剂HS,在温度70℃下,处理1.5小时完成柔软步骤;然后捞出放入离心机脱水至含水53%以下,送入干燥室干燥至含水8%,取出输送至阴养室同时喷HS柔软剂达到2%,湿度15%,5天即可进行梳理,梳成单纤维即可打包出厂。
例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申传起;殷立德,未经申传起;殷立德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511489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