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微弱力传感器无效
| 申请号: | 95112763.2 | 申请日: | 1995-11-07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9715A | 公开(公告)日: | 1997-05-14 |
| 发明(设计)人: | 朱荣;陆祖宏;肖尔·艾米特;韦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南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1L1/24 | 分类号: | G01L1/24 |
| 代理公司: | 东南大学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王之梓,沈廉 |
| 地址: | 210018***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微弱 传感器 | ||
本发明涉及一种传感测量用的微弱力传感器,尤其是用于测量单分子膜压膜过程中膜的表面压的传感测量。现在的微弱力测量有悬臂式力传感器和吊片式压电力传感器。悬臂式力传感器在其悬臂梁上涂覆一层反射层,在其上方设置光源和光探测器,当力作用在悬臂梁上时,光强分布发生变化,光探测器便收到这种变化的光信号,然而,这种悬臂式力传感器用于微弱力的传感测量时,只能通过减小悬臂梁截面积的办法来提高传感精度,以适用于微弱力的传感测量,截面积的减小将导致宽度变窄,这时光源将直接照射在待测物体上,这对于测量某些光弹性材料等表面形貌的测量是极其不利的,因为它们在光照的条件下会发生变化,导致变形,影响测量精度;其次,由于光源从悬臂梁外部照射至该梁的反射层上,并经反射,由设在其外部的光探测器接收,这就要求上述三者的位置相应,并有适当的方位角,这就给调整增加了难度;再次,由于光源的外设,要求扩大悬臂梁上的反射层,而温度、温度的变化对在面积的反射层影响较大,导致其测量精度长。吊片式压电微力传感器在测量微力,尤其是用于测量单分子膜压膜过程中的表面压时,由于压电片的灵敏度低,这就需要有较大的作用力,而作用力正比于吊片的宽度和单分子膜表面压,由于表面压很小,故只能通过增大吊片宽度来实现增大作用力,然而扩大吊片宽度会增大对单分膜的扰动,且只能测得吊片宽度区域表面压的平均值,所以,该传感器无法用于研究单分子膜的均匀性。
本发明的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灵敏度高的超微力传感器。
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发明的:
本发明由光纤1、光源2及光源支架3组成,光纤1的一端和光源2设在光源支架3上,在光纤的一端与光纤2之间设有透镜4,为便于精度的调整,在光纤1上设有调节支座(5)。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
①灵敏度高。由于光纤1细而软,故只需要微小力便可使光纤1的端部发生位移,而位移使得光探测器12接收到的光信号发生变化,提高了灵敏度。在单分子膜压过程中的表面压测量技术领域,单分子膜的表面张力足以使光纤1发生位移,使光强信号发生变化。另外,由于光纤的细小使得本发明可对单分子膜的表面压实现点测量,故能够且有利于研究单分子膜的均匀性,对单分子膜的扰动也较小。
②由于本发明在光纤上设置了调节支座5,使本发明可以通过调整悬臂光纤的长度来改变灵敏度等级,以适于不同场合的需要。当需要测量的力很小时,就可以增加悬臂光纤的长度,以提高传感器的灵敏度。
③由于光束在光纤中传输,这就避免了因光源对被测样品的照射所常带来的误差。另外,它还使光源与悬臂梁实现简单的耦合。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调节支座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调节支座另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案作一详细描述:
本发明由光纤1、光源2及光源支架3组成,光源2可选用发光二极管或激光二极管、灯泡等,考虑到体积、价格等因素,在本实施例中可选用1.3μm的发光二极管或激光二极管,上述光纤1的一端和光源2设在光源支架3上,在光纤1的一端与光源2之间设有透镜4,在光纤1上设有调节支座5,该调节支座5可为胶带7,也可以由基座8和用于紧固光纤1的固紧螺钉9组成,在基座8上设有孔11,光纤1置于该孔11中,为避免因固紧而损坏光纤,本发明在固紧螺钉9与光纤1之间设有垫片10,本发明的灵敏度则是通过调整调节支座5至光纤1另一端的距离来实现,当确定了灵敏度,选择了相应的光纤悬臂长度,即可用调节支座将其固定下来。在使用本发明时,为简便安装,光纤1的另一端为斜面,在光纤1的另一端斜面上设有反射镜6。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南大学,未经东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511276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三衡三节变压器
- 下一篇:一种新型催化剂用于酯化反应合成水杨酸烷基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