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竖井集水回水式氧化塘-土地渗滤场无效
| 申请号: | 95112302.5 | 申请日: | 1995-12-2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280C | 公开(公告)日: | 2000-10-11 |
| 发明(设计)人: | 展其福;仇祝铭;吴书庆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省德州市环境保护科研所;山东省武城县郝王庄造纸厂 |
| 主分类号: | C02F3/00 | 分类号: | C02F3/00;C02F3/02;C02F1/00 |
| 代理公司: | 山东专利法律事务所 | 代理人: | 武月岭 |
| 地址: | 253013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竖井 集水 回水 氧化 土地 渗滤 | ||
本发明涉及环境保护领域的污水处理。
近几年来,国内外对污水治理采用的方法较多:有化学法、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氧化塘处理法、污水土地处理法等。化学法、生物膜法等污水处理方法虽然处理效果较好,但基建、设备投资大、运转管理复杂,运转费用高。单一的氧化塘处理法和污水土地处理法虽然基建设备投资小,但治理效果较差。龙口市环境保护局与青岛建工学院为龙口市城市污水处理工程设计的方案是氧化塘和土地渗滤场相结的方法。在布局上为氧化塘、土地渗滤场平面排列,集水回水系统采用地下暗管,占地面积大。在施工过程中,渗滤场按照设计大小挖出一定深度的坑,修建隔水墙,安装集水管道,然后再将沙土回坑。另外,其集水池必须建立泵站。因此这种设计复杂,基建投资较大,不易于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推广应用。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布局构造科学、施工简单易行的污水处理系统。本发明主要由氧化塘(3)、(6)、集水井(4)、土地渗滤场(10)、地下隔水层(12)、潜水泵(13)、坝(5)、(9)构成,土地渗滤场(10)设置在氧化塘(3)、(6)正下方,集水井(4)建在氧化塘中的坝(9)上,集水井底部装有潜水泵(13),集水井壁上部采用水泥实管,上部井壁外用粘性土做隔水层(11),井壁下部采用水泥砂管,下部井壁外用砂层做透水层(14)。
以上结构,可使同样处理能力的污水处理场节省占地面积50%,利用竖井集水回水较地下暗管集水泵站集中回水,按现今价格可节约投资90%以上。由于氧化塘内竖井抽水集水回水,使渗滤场地层中的水压始终保持在负压状态,从而使氧化塘下的渗场地层中水压始终低于氧化塘周围地层中的地下水压,使污水不能向氧化塘周围地下水中扩散,避免了污水对地下水的污染。经过净化的水可达到国家排放标准。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平面俯视图
图2:为氧化塘6中坝9上井4的纵剖图
以年产7000吨纸、年排污水150万立方米的造纸厂为例,假设该厂选择的污水处理场其土地渗滤场的渗透系数平均为9.37米/日,隔水性能较好的粘土层为10米深。10米以上为渗透性较好的粉砂、粘质砂土、淤泥质砂土等土层。此种地质条件下处理以上数量的污水,需150亩大小的氧化塘(3)、(6)。氧化塘平均深度为2.5米,以下为天然形成的土地渗滤场(10)。氧化塘周围取土筑边坝(2),在氧化塘中交叉筑坝(5)、(9),在坝(9)上挖集水井(4)60眼,井深10米,井底落在粘性隔水层(12)之上,集水井为水泥管成井,井内径450mm。地面至地下6米为水泥实管,外部填充100mm厚隔水性较好的粘性土做隔水层(11),以防止污水不经过滤而渗到集水井中,井的下部为4米长的砂管,井壁外填充100mm厚透水性较好的粗砂滤料做透水层(14),以保证净化水集水顺畅。在集水井(4)的底部安装0.55千瓦的潜水泵(13)。抽水管(8)与净化水输水渠(1)相通。污水处理流程如下:工厂污水经过预处理后,由污水渠(7)流入左氧化塘(3)。氧化二十天后,左氧化塘集水井(4)中潜水泵连续抽水二十天,净化水由净化水输水渠(1),流到净化水塘。同时向右氧化塘(6)中排入污水。二十天后,停止抽水再向左氧化塘(3)中排放污水,同时打开右氧化塘集水井(4)中的潜水泵(13)连续抽水二十天。这样连续作业,可保证工厂排放污水的连续处理,实现良性循环。用此种处理方法处理过的造纸污水,COD达到国家二级排放标准,COD去除率为94.5%。SS达到国家一级排放标准,SS去除率为98.8%。BOD5达到国家一级排放标准,去除率为98.9%。PH值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可较好地解决造纸厂污水污染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省德州市环境保护科研所;山东省武城县郝王庄造纸厂,未经山东省德州市环境保护科研所;山东省武城县郝王庄造纸厂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511230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