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转台式纱线绕线机无效
申请号: | 95107628.0 | 申请日: | 1995-06-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296C | 公开(公告)日: | 2001-07-11 |
发明(设计)人: | 岩出卓;高木顺;三垣善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丽工程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5H67/048 | 分类号: | B65H67/048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陈申贤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转台 纱线 绕线机 | ||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用于连续卷绕纱线的转台式纱线绕线机。
一般来说,从纺纱机纺出的合成纤维纱线(以下称纱线)被一转台式纱线绕线机所接纳,例如在日本未审定的专利公报(Kokai)1-104576号中已有描述。
上述出版物中所公开的转台式纱线绕线机设置有:一带有一组旋转锭子的转台构件,该转台件被旋转地支承在一机器框架上;一位于锭子上方的横移机构;一个与支持在锭子上的卷纱筒(或纱筒)或与绕在纱筒上的纱层进入接触的接触辊,该辊在筒或纱层上作用一预定的压力;一个设置在横移机构或接触辊上方的上纱线切换机构;一个设置在一满纱筒下一空纱筒之间的下纱线切换机构,该切换机构用来当纱线(的输送)从满纱筒切换至空纱筒时制约纱线的输送路径;一设置在下纱线切换机构下面的穿纱机构,该机构用来当纱线开始向空纱筒上卷绕时制约纱线的输送路径;和一个可移动地进入空纱筒与下纱线切换机构之间的间隔或空纱筒与穿线机构之间的间隔内的纱线锚定卷绕机构,该机构用来向空纱筒上卷绕纱线,借此,由于转台件的旋转纱线就从满纱筒向空纱筒切换,此时纱线被引导通过上、下纱线切换机构的路径制约导引件,使得纱线与支承在锭子上的空纱筒进入接触。
当上述转台式纱线绕线机的卷纱速度超过4000m/min时,由于吸入枪的最大承纳纱的能力约为3000m/min,故穿线操作只能适应约3000m/min以下的纱线卷绕速度。在此工作情况下,当纱线被一纱线捕获部分捕获时,形成了线束卷绕(bunch winding)和尾端卷绕(tail winding),随后纱线由横移机构作用横移的同时被卷绕到空纱筒上。与之同时,锭子的转速加速至与一导纱轮同步,于是达到预定的卷绕速度。
在以上操作中,纱线被卷绕在空纱筒上形成薄纱层纱筒。
由于卷在薄纱层纱筒上的纱线质量低下而被视为劣等纱。
从而有必要在锭子的转速达到预定的纱线卷绕速度时,通过转台件的旋转使得纱线从薄纱层纱筒向另一空纱筒切换。
当穿纱是按上述方式工作时,有必要采用两种步骤:纱线从薄纱层纱筒向空纱筒切换和从满纱筒向空纱筒切换。
当执行纱线的切换操作时为使纱线的轨线保持稳定以便能执行纱线切换操作,应使满纱筒锭子和空纱筒锭子的转速升高从而使纱线的张力增加。
按照上述转台式纱线绕线机,如图21中所示,在空纱筒50和满纱筒51之间插入一第二纱线路径制约导引件70,分别由上纱线切换机构(未示出)和下纱线切换机构中的纱线路径制约导引件支持的纱线60与空纱筒50的接触角由于转台件(未示出)旋转而增加,在第二路径制约导引件70处,纱线60的接触角在纱线由薄纱筒向空纱筒切换时变得最小,而在纱线由满纱筒向空纱筒切换时变得最大,因为下纱线切换机构的第二纱线路径制约导引件70,位于相对于一条公切线的满纱筒侧,此公切线是在形成于满纱筒的一最外纱层的周缘(E′)上并处在相对转台旋转方向的前进侧的一个位置与形成于空纱筒的一最外纱层的周缘(D)上并处在相对转台旋转方向的前进侧的另一个位置之间形成的。
因此,如图22所示,当纱线从满纱筒向空纱筒切换,当纱线60与第二路径制约导引件70进入接触时产生张力的降落(δ)(张力下降),这将会导致纱线的振动和/或引起纱线缠绕在导纱轮上,使纱线切换操作的成功率降低。
而且,当纱线从满纱筒向空纱筒切换过程中由于锭子转速增加而使卷绕张力上升,于是在满纱筒的最外层纱和内层的纱之间会存在质量上的差异,从而大量的最外层纱必须从满纱筒上作为废品除去。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即在于解决上述问题,并在纱线切换操作时通过使张力变化减至最小来提高纱线切换操作中的成功率。
一按本发明的转台式纱线绕线机基本上具有下述的技术结构以实现上述目的。这种转台式纱线绕线机包括有:一旋转地安装在机器框架上的转台件,转台件具有许多支持卷纱筒的旋转锭子;一设置于锭子上方的横移机构;一旋转地安装在机器框架或横移机构的一框架上的接触辊;一设置于接触辊上游的上纱线切换机构;和一能运动进入一满纱筒与一空纱筒之间间隔内的下纱线切换机构;其中下纱线切换机构设置有一纱线锚定卷绕机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丽工程株式会社,未经东丽工程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510762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可生物降解的不渗透液体的多层薄膜结构
- 下一篇:新的抗肿瘤细胞激活素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