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硝酸溶解U3O8的新工艺无效
| 申请号: | 95106790.7 | 申请日: | 1995-06-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1620C | 公开(公告)日: | 1999-01-13 |
| 发明(设计)人: | 贺德禄;胡柏贵;许奎;李淑蓉;王伟;缪运胜;崔川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
| 主分类号: | C01G43/00 | 分类号: | C01G43/00;B01F1/00 |
| 代理公司: | 核工业专利法律事务所 | 代理人: | 代平 |
| 地址: | 610005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硝酸 溶解 u3o8 新工艺 | ||
本发明属于核燃料制备中的化工转化工艺,具体地说是一种用硝酸溶解U3O8的工艺。
在核燃料的制备中,需要将U3O8粉末溶解处理,进行化工转化,以备下一道工艺待用。目前U3O8的溶解一般采用硝酸来进行溶解处理,普遍采用三种工艺,第一种是批式正加料工艺,即在反应温度和搅拌条件下缓慢地把硝酸溶液加到溶解槽里的U3O8粉末中;第二种是批式反加料工艺,即在反应温度和搅拌条件下缓慢地把U3O8粉末加到溶解槽里的硝酸溶液中;第三种是连续加料工艺,即在反应温度和搅拌条件下把硝酸溶液和U3O8粉末按一定比例同时加到溶解槽中。这三种工艺都存在由于在反应过程中逸出大量的气体,挟带反应浆体喷出溶解槽,造成“冒槽”事故的问题。“冒槽”事故一旦发生,会造成以下后果:1.核燃料泄漏,造成环境污染,且不易处理干净;2.“冒槽”后的浆体极可能喷射到工作现场的工作人员身上,造成放射性超剂量的人身损害;3.由于“冒槽”料液从溶解槽中喷出,造成经济损失;4,由于“冒槽”具有突然性和猛烈性,因此工作人员在工作中须小心谨慎,精神高度紧张,长期如此,使工作人员身心受到伤害。为了防止“冒槽”事故,一般采用以下措施:工作人员仔细观察,一旦“冒槽”,马上向溶解槽中加冷水,但往往由于其突然性,防不胜防,一旦发现苗头,来不及加冷水就已“冒槽”;在设计上采用大溶解槽,小投料量或设计一“冒槽”的备用槽。在工艺上采用缓慢加料速度和低的反应温度等,但这样产量又低,综上所述,这些措施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冒槽”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既能解决“冒槽”问题又能提高产量的用硝酸溶解U3O8的新工艺。
本发明分析了硝酸溶解U3O8产生“冒槽”的根本原因是在反应过程中,由于逸出大量的气体,在反应浆体上面形成气(NOx),固(U3O8)、液(水、硝酸、硝酸铀酰)组成的轻相,且粘度大,使生成的气体不易逸出,导致大量气体挟带反应浆体喷出溶解槽。所以,只要能避免轻相的形成,就可避免“冒槽”事故。由于原工艺是缓慢加料,并在搅拌条件下反应,容易使反应物质上浮,导致了轻相的产生,为了避免轻相的形成,本发明采用如下工艺步骤:
1.将U3O8粉末加入溶解槽中;
2.加入计算量的去离子水,搅拌;
3.停止搅拌,将计算量的硝酸(浓度为10-15mol/升)快速加入溶解槽中;
4.升温至80-90℃,反应(1-1.5)小时,启动搅拌20-30分钟;
5.停止加热,冷却至30-40℃后过滤。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效果:由于硝酸快速加入U3O8粉末,并且在反应过程中不搅拌,使具有一定重量的U3O8粉末始终处于液体的下部,反应气体容易逸出,形不成浮于液面的轻相,从而有效地避免了“冒槽”事故的发生。工艺安全简单,溶解速度快,产量比现有技术提高一倍以上。
现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一
称取U3O8粉末8kg,加入溶解反应槽中,加去离子水10L,搅拌1分钟,静止2分钟后,快速加入51硝酸(浓度为15mol/升),加热至80℃,反应1小时后,溶解基本完全,启动搅拌25分钟,停止加热,冷却至30℃过滤。
实施例二
称取U3O8粉末10kg,加入溶解反应槽中,加去离子水12L,搅拌1.5分钟,静止2分钟后,快速加入9L硝酸(浓度为10mol/升),加热至85℃,反应1小时后,溶解基本完全,启动搅拌30分钟,停止加热,冷却至40℃过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未经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510679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