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脊椎前位复位固定器无效
| 申请号: | 95106108.9 | 申请日: | 1995-05-12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876A | 公开(公告)日: | 1996-11-20 |
| 发明(设计)人: | 陈博光;吴兴盛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博光;吴兴盛 |
| 主分类号: | A61B17/58 | 分类号: | A61B17/58 |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吴明华 |
| 地址: | 中国***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脊椎 复位 固定器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骨科医疗器械,特别涉及一种脊椎前位复位固定器。
图6所示的是人体中脊椎的末端,其中脊椎经常出现病变而有压迫神经症状的部位,是在其前位的各节椎体90,当其中一节椎体91发生骨折、病变而变形时,常会出现神经压迫症状;依照目前疗法,是将该节病变椎体91取出,以减少神经压迫。而该病变椎体91取出后,必须在其缺损空间内置入一适当的内植物,以接合上下相邻的椎体90,提供减压术后的稳定性。以往的作法是植入块状骨头,或再加内固定器,以求稳定。由于其固定稳固与否攸关脊椎手术复健效果,故对稳固性的要求显得格外重要。
但以目前现有的固定器,在复位操作过程,或在安装后的稳固性上均未臻完善,从而影响脊椎复健成效。
因此,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操作更简单方便,又具稳固定位效果的脊椎前位复位固定器。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脊椎前位复位固定器,其包括有两托架、一撑张元件及一叉形支撑片,其中:
两托架分呈一相对L形截面,其垂直壁两端分别形成有一螺孔,其上可分别设以一钢制螺钉,其中一螺孔上的螺钉在头部形成有一小螺孔,供螺合撑张元件,
该撑张元件包括有一枢杆及两螺杆,又枢杆上、下端部分别形成有轴向的螺孔,该两螺孔孔缘分呈正、反螺纹,并分供螺接两螺杆,
该两螺杆外侧端部分别形成有一头部,头部分别形成有一埋头螺孔,其上设有一小螺钉,以便螺固在托架上的螺钉头部,
在该支撑片上、下两端分别形成有叉状的扣槽,用以扣套在两托架上的两螺钉间。
在前述的脊椎前位复位固定器中,该托架的垂直壁是配合脊椎椎体表面弧度而呈一弧形状。
在前述的脊椎前位复位固定器中,该两托架的水平端内面形成有数根锥刺。
在前述的脊椎前位复位固定器中,该枢杆中段形成有一六角平面,六角平面的各平面上分别形成有工具穿孔。
在前述的脊椎前位复位固定器中,该托架的垂直壁对应于支撑片的外侧壁与该支撑片上、下端的内侧面是分呈粗糙面。
在前述的脊椎前位复位固定器中,该螺杆的头部内侧面与其一对应的螺钉端面分别形成有对应的凹凸纹,以便于二者的紧接密合。
本发明的优点在於:其具有特殊的设计,故可对脊椎前位经减压术后的缺损空间提供良好且稳固的支撑效果;本发明主要是利用两托架分设于病变椎体上下相邻的两椎体上,并在其间分设一具调整功能的撑张元件及叉状支撑片,以此可稳固支撑该经由减压术取出病变椎体所形成的缺损空间,其可确保安装该固定器的安全及复健效果,且使用时简单方便。
以下结合一实施例及其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具体结构特征及目的。
附图简要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部件分解图。
图1-1是本发明螺杆的背视外观图。
图2是本发明托架及撑张元件安装在椎体上的平面实施例图。
图3是本发明托架及撑张元件安装在椎体上的剖视图。
图4是本发明的俯视剖面图。
图5是本发明托架、撑张元件及支撑片完成安装在椎体上的平面实施例图。
图6是脊椎末端的平面图。
有关本发明的结构部份,请首先参阅图1所示,其包括有两托架10、一撑张元件20及一叉形支撑片30;其中
两托架10分呈一相对L形截面,其垂直壁11是配合脊椎椎体表面弧度而呈一弧形状,又垂直壁11两端分别形成有一螺孔12、13,该两螺孔12、13可为一上一下的配置型态,其上可分别设以一钢制螺钉41、42,再垂直壁11外侧壁的至少一半面积呈粗糙面110。
其中前述两螺钉41、42可为长短不一,其中较长的一螺钉41前端形成有较宽螺距的螺纹410,接近头部的后端处则形成较窄螺距的螺纹411。其中较窄螺距的螺纹411是对应于垂直壁11上的螺孔12的内螺纹121。又较长螺钉41的头部形成有一轴向贯穿的内螺孔412,且其头部端面在内螺孔412周缘形成有呈辐射状的凹凸纹413,可供撑张元件20螺合固定。
又另一较短螺钉42与前述较长螺钉41相同,其前、后端分别形成不同宽窄螺距的螺纹420、421,其中后端螺纹421对应于垂直壁11上的螺孔13的内螺纹131。
又两托架10的水平端14内面形成有数根锥刺140,以供穿刺固定在椎体底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博光;吴兴盛,未经陈博光;吴兴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510610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