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具有电极的经皮给药贴片无效
| 申请号: | 94248590.4 | 申请日: | 1994-12-24 |
| 公开(公告)号: | CN2221425Y | 公开(公告)日: | 1996-03-06 |
| 发明(设计)人: | 翁春晓 | 申请(专利权)人: | 翁春晓 |
| 主分类号: | A61N1/30 | 分类号: | A61N1/3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472000 河南省***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电极 药贴片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具有电极的经皮给药贴片,属于药剂学技术领域。
经皮给药系统(TDS)在国内称贴片,是控释药物通过完整皮肤进而进入人体循环发挥药物治疗作用的一种新的剂型和药剂学方法。它具有许多优于口服和注射给药途径的优点。目前,现有的贴片由背衬层、药物贮库层、吸收垫、压敏胶、防护层按一定顺序经粘或压制成。背衬层起依托作用,使药物贮库层、吸收垫依托于其上,由不透水材料制成;药物贮库层由药物和基质组成,起药物贮存、控释作用。吸收垫用于吸收使用中出现的水份压敏胶粘贴于人体皮肤;防护层保护释药面和压敏胶。这种结构构成的贴片存在着药物进入皮肤慢的“时滞性”,一般需数小时才能达到有效血药浓度,还存在着离子型药物、大分子和胶体粒团成份不易渗透,对药物的成份具有选择性。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电极的经皮给药贴片,该贴片除具备现有贴片控释药物的要求和长时间给药的功能,又可同时进行药物离子导入,解决药物进入人体的“时滞性”和药物选择性的局限。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以如下方式实现的。贴片由背衬层、药物贮库层、吸收垫、压敏胶、防护层按一定顺序和相应位置经粘或压制成,其结构特点是背衬层由一层一定面积与厚度的具有电极接点的金属膜或导电胶制成;药物贮库层由一定面积与厚度的纤维网织膜骨架内充流体或半流体亲水有机多聚物骨架形成的双重骨架结构构成。
由于本实用新型采用具有电极接点的金属膜或导电胶制成背衬层,可进行药物离子导入;采用纤维网织膜骨架内充流体或半流体亲水有机多聚物骨架的双重骨架结构构成药物贮库层,解决了药物进入人体的“时滞性”和药物选择性的局限。半个小时即可达到有效血药浓度,提高了治疗效果,扩大了临床应用范围。
以下结构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
如图1所示背衬层(1)由一层一定面积与厚度的具有电极接点(2)的金属膜或导电橡胶片制成,起依托作用,使药物贮库层(3)和吸收垫(4)依托于其上,又作为电极,起均匀导电作用;药物贮库层(3)由双重骨架结构组成,即,一定面积与厚度的片状纤维网织骨架,内充流体或半流体亲水有机多聚物骨架,其中分散有药物。其分子网状骨架起控释作用,片状纤维网织骨架起承载液相药物基质作用,如海棉、无纺布等;吸收垫(4)位于药物贮库层(3)的周边,由具有吸水性能的软性材料制成,用于吸附用药过程中产生的液体,并对制剂起保护作用;压敏胶(5)上边为吸收垫(4),也位于药物贮库层(3)的周边,保证药物与皮肤的密切接触;防护层(1)由防粘材料制成,其位于压敏胶(5)和药物贮库层(3)的下面,起保护释药面和压敏胶(5)作用。制做时将各层结构按顺序和相应位置要求压制成或以胶粘剂粘合成。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将两只贴片的保护层去掉,将释药面通过压敏胶粘附于人体不同部位的皮肤上,分别与具有离子导入功能的仪器输出端正负极接通,形成一个直流或脉冲场,可使贴片中的离子型药物与极性药物颗粒按照电泳的原理先行通过皮肤附属器途径进入机体,离子导入完成后去除电源可继续发挥普通贴片持续药物透入的作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翁春晓,未经翁春晓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424859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