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蒸汽发生器无效
申请号: | 94238756.2 | 申请日: | 1994-05-21 |
公开(公告)号: | CN2193489Y | 公开(公告)日: | 1995-03-29 |
发明(设计)人: | 关恩正;张琴仙 | 申请(专利权)人: | 关恩正 |
主分类号: | F22B1/28 | 分类号: | F22B1/28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张恒康 |
地址: | 201103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蒸汽 发生器 | ||
本实用新型涉及蒸汽发生器,尤其是关系到一种可提高加热速度并使发生器大幅度增加蒸汽量的新型的蒸汽发生器。
一般,在服装或成衣加工工业中,提供蒸汽熨斗的一定蒸汽压力的小型蒸汽发生器形状为圆胖形罐,容积在10至40升。加热器则大多数装在蒸汽发生器的下腰部,它的功率容量在3-9千瓦。为此,水从室温加热到产生所需压力蒸汽大约需要30-50分钟。发生器中可用于蒸发的水约占发生器容积的40%,它的使用时间约为1-3小时。由于加热时间长和维持蒸汽的使用时间短,极易造成生产上的等待、中断,常常影响熨烫加工的劳动生产率。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上述蒸汽发生器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可快速加热且与同样容积的现有蒸汽发生器相比用于蒸发的水量相对地增加的,蒸汽发生器。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蒸汽发生器包括蒸汽发生器筒体、电热器、水位探针和电气控制设备,其中,所述蒸汽发生器的筒体的长度与直径的比为1.5-8,所述的电热器横向地安装在邻靠蒸汽发生器筒体的下封头处,所述蒸汽发生器筒体内还设有一汽水分离挡板,该挡板位于靠近出汽口的正下方,截面呈“凵”形的,它的两垂直端端面与上封头内表面通过焊接固定在一起,其间形成一小的、把出汽口围在其中的空间、而它的两侧端的开口构成的平面与筒体内壁形成间隙。此外,所述筒体的上封头顶上的出汽口上装有L形或迷宫形汽水分离出汽管,出汽管的侧壁上的进口孔面向筒体的中心轴线。
本实用新型的蒸汽发生器的优点是结构合理、性能可靠,因此,在同样的容积和加热器功率下与常规的小型蒸汽发生器相比,本蒸汽发生器从室温加热到可产生所需压力蒸汽的时间可减少10-30分钟,用于蒸发的水可占发生器容积的45-70%,平均提高20%左右,这样可使蒸汽发生器的供气时间延长30%左右,从而提高了蒸汽发生器的利用率和工人的劳动生产率。
图1是本实用新型蒸汽发生器第一实施例;
图2是图1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蒸汽发生器第二实施例;
图4是沿图3的A-A线所作的剖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蒸汽发生器第三实施例;
图6是沿图5的B-B线作的剖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蒸汽发生器的微型水位探针安装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蒸汽发生器电气系统原理图。
参阅图1、2、7、8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中,蒸汽发生器包括一蒸汽发生器的筒体1、一电热器2、水位探针5和电气控制设备,其中,筒体1的顶和底各有上、下封头、其上封头上设有作为供汽的出汽口,出汽口可一个或两个、在出汽口上装有一个或两个L形水汽分离出汽管6和/或6′,在邻接下封头的筒体内水平地安装电热器2,筒体外壁处装有与其内连通的液位计4,在其下封头上装有放水阀8。
在较佳的设计中,筒体1的长度与直径之比在1.5-8,最好在1.5-4,最佳在2左右。此外,筒体1中还设有一汽水分离挡板7,该挡板具有凵形即其敞口朝着出汽口或汽水分离出汽管6、6′的槽形截面,其两垂壁的上端面最好具有筒体1的上封头内表面互补的表面形状并可通过焊接将挡板7固定到上封头的内壁上,因而可把出汽孔或管围在两垂壁中。凵形截面的汽水分离挡板7的两端的两开口平面则与筒体1的内壁相对隔开。在制造中,汽水分离挡板7的宽度为蒸汽发生器筒体直径的2/10-8/10,它的长度为蒸汽发生器筒体直径的5/10-9/10。为此,汽水分离档板7可有效地使从蒸汽发生器中的水加热所产生的蒸汽在进入出汽管6,6′的进口孔13,13′之前,在汽水分离挡板7的外表面和出汽管6、6′的周面上形成对蒸汽中小水滴的截阻,而使从出汽管中输入的蒸汽具有含水量低的特点。
在上述蒸汽发生器中,装有两个L形汽水分离出汽管6,6′,它们的进口孔都向着蒸汽发生器筒体的中心轴线而彼此相对。
另外,本实施例中的水位探针5采用垂直安装的方式安装在蒸汽发生器筒体的一侧或按5′横向安装,其探针底端的安装高度不低于电热器。水位探针针5′的构造为直径0.4-2mm的耐高温聚四氟乙烯电线制成的微型探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关恩正,未经关恩正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423875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