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半导体陶瓷组合加热器无效
| 申请号: | 94230319.9 | 申请日: | 1994-09-28 |
| 公开(公告)号: | CN2204957Y | 公开(公告)日: | 1995-08-09 |
| 发明(设计)人: | 王巍;闻策;赵东华;左红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巍 |
| 主分类号: | F24D13/02 | 分类号: | F24D13/02 |
| 代理公司: | 中国科学院沈阳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朱光林 |
| 地址: | 110015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半导体 陶瓷 组合 加热器 | ||
本实用新型属于供暖加热设备。
目前在许多大的商店、酒店或是大宾馆内采用以半导体陶瓷为热源的暖风幕机,安装在进出口的门上部,其优点是安装使用方便,热效率高,具有正温度系数,随着加热温度的增加,正向电阻加大,相反电流在相应减少,起到自动调节的作用。其不足是现有的暖风幕机采用三相电源,一次供电的方法,冲击电流太大,随着暖风机功率的增加,电流逐渐加大,而且上下电源时,电流冲击过大,造成供电电源功率加大,设备容量增加,成本加大,有时增加不安全因素,超负荷送电,甚至造成事故,发生火灾,以致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为解决以上供电之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提供一种半导体陶瓷组合加热器,采用散热器分组供电的方法,以散热器分组组合结构形式,以达到安全供电,节约电源,减少电源容量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结构设计是这样实现的:该加热器其结构由散热器及供电电源组成,其散热器为上下两组,大组散热器容量为四分之三,小组散热器容量为四分之一,(如图1所示)大组的A、B、C上部的四分之三,小组的A、B、C下面为四分之一,每组结构是中间为四层半导体陶瓷片,每两层半导体陶瓷片中间装有波纹状铝散热片,在散热片最外层上下两侧装有固定夹板,大组散热器A、B、C的每一层半导体陶瓷片的侧面装有引线极板,上面散热器共同联接到三相电源的一组电源上,中间散热器又分成两组安装,分别装在中间的两侧,每侧的每层半导体陶瓷片分别以引线极板引出,所下一层散热片联接到电源的另一组供电电源上;电源部分由三相电源供电,其联接是三相电源A、B、C、0线上并接装有两台交流接触器,其中一台交流接触器三相电源与散热器A、B、C三组上面的三层半导体陶瓷片的引线极板联接,另一台交流接触器与散热器A、B、C三组下面的一层半导体陶瓷片联接,在一台交流接触器三相电源输出端之一相与另一台交流接触器激磁线圈之间串接有延时电路,延时电路为12伏稳压二极管通过电阻1M给时间常数电容器100μF充电,再通过反向稳压二极管联接三级晶体三极管输出联接双向可控硅,可控硅串接在下一个交流接触器的激磁线圈上,在上一个交流接触器的激磁线圈绕组上与“0”线之间串接有热敏开关,另外在整个散热器的一侧加有排风扇。
其工作原理:与加热器共为两组,大小容量之比为3:1,使用交流接触器,按启动接钮后,上一个交流接触器启动,使风机工作,同时加热器四分之三加电工作,经过延时电路工作后,大约延时20秒~30秒后,双向可控硅工作,使另一个交流接触器工作,给剩余的四分之一加热器工作,这样分两次启动,以达到降低电源容量,节省供电设备,同时加有热敏保护开关,超过极限温度,自动切断电源,使用安全可靠。
本实用新型之优点:结构简单,分组供电,节省供电设备,减少瞬间冲击电流,安全可靠,热效率高,应用范围广,适合各种加热或取暖使用。
本实用新型详细结构由以下实施例及附图给出。
图1为半导体陶瓷组合加热器散热器结构原理图;
图2为半导体陶瓷组合加热器散热器供电电源电原理图。
其结构由图1所示,A、B、C为三组散热器,1、2为上下两夹板,中间放有半导体陶瓷片,3为波纹状铝散热片,4为半导体陶瓷片,5为上下夹板中间固定螺栓,其螺栓位置为A、C两组之间和B组中间,即保证了元件的坚固性,又保证了分组的要求,6为每组散热片引出极板,用导线与供电设备联接,其供电电路如图2所示,三相电源通过其中之一交流接触器与散热片上三组联接,在任意两相与“0”线之间安装有电风扇,另一交流接触器输出与下一组散热片联接,每片半导体之上加有380V,上一交流接触器C相输出通过延时电路,联接可控硅与下一个交流接触器激磁线圈相接,第一个交流接触器上电压经过一定时间的延时才启动下一个交流接触器,同时给下一组散热片加电,上一个交流接触器之一个接点通过热敏开关与“0”线相接,过热自动断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巍,未经王巍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423031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