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扣件无效
| 申请号: | 94227169.6 | 申请日: | 1994-02-01 |
| 公开(公告)号: | CN2213197Y | 公开(公告)日: | 1995-11-22 |
| 发明(设计)人: | 陈绍炎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绍炎 |
| 主分类号: | E04G7/06 | 分类号: | E04G7/06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644007***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扣件 | ||
一种扣件,包括直角扣、对接扣、错位扣组成,主要用于建筑施工中搭设脚手架,属建筑器材类。
目前建筑行业施工中搭设脚手架,采用的扣件包括:直角扣,采用十字相交连为一体的两个合页状园弧扣的扣接件;对接扣,采用弧状合页包裹对接棒;错位扣,采用两个旋转扣组成。上述扣件的紧固原理均采用活动螺栓将合页扣套在一起再旋拧螺栓,缩小两园弧间的距离,产生对管件的镇压力从而紧固管件。这种紧固扣接方式虽然安全,但手续繁杂,安装与拆卸的速度慢,因而影响施工进度。此外,这种扣件结构复杂,生产成本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扣件,特别是一种采用楔紧固原理的扣件。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对于直角扣,至少有一个两翼端部呈圆弧形钩的U型卡和一块插板;U型卡两端部弧顶点与U型弧顶点的垂直距离大于两根被紧固管件直径之和,在U型卡两翼上有插孔;对于对接扣,是由筒体和弧状插板组成,筒体内空一侧为圆柱形,相对的另一侧为圆锥形;筒体壁圆锥形内空一侧有一滑行道,圆柱形内空半径略大于被紧固管件半径;弧状插板的一侧为凹弧面,另一侧为锥面并有一可透过筒体壁上滑行道,突出于筒体外的凸块出部;对于错位扣,由筒体、弧状插板和反组成;筒体为扁筒形,筒体内空长向轴长度大于两板被紧固管件直径之和,内空一侧为半径略大于被紧固管件半径的圆柱形,相对一侧为圆锥形;筒体壁圆锥形内空一侧有滑行道;弧状插板的一侧为凹弧面,另一侧为锥面并有一可透过筒体壁上滑行道,突出于筒体外的凸块出部,在筒体内还有可位移的隔板。
由于采用楔紧固原理,使得本实用新型具有在紧固管件时具有装拆迅速方便的特点,同时扣件本身具有结构简单、生产成本低的特点。
下面通过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的结构和使用作进一步描述。
图1为一种直角扣U型卡翼示意图;
图2为U型卡俯视图;
图3为插板示意图;
图4为该直角扣使用状态图;
图5为另一种直角扣U型卡示意图;
图6为U型卡俯视图;
图7为插板扣侧视图;
图8为插板扣正视图;
图9为插板示意图;
图10为使用状态图。
图11为对接扣筒体示意图;
图12为对接扣筒体俯视图;
图13为弧状插板示意图;
图14为弧状插板俯视图;
图15为对接扣使用状态图。
图16为错位扣筒体示意图;
图17为筒体俯视图;
图18为隔板示意图;
图19为错位扣使用状态图。
图1、图2、图3、图4所示的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直角扣结构示意图。其中1为U型卡,在U型卡的两翼端有圆弧形钩2,在两翼上有插孔3。在使用时,U型卡1钩套住两根直角相交的管件,插板4通过插孔3插入U型卡1,用外力使插板4将U型卡1把管件扣紧。为防止插板4意外退出,在U型卡1上还可设置一防止插板4回退的销5。
图5、图6、图7、图8、9、图10所意的是另一种直角扣实施例。其中6为主U型卡,7为副U型卡,并通过铰链8铰接于一起,主U型卡6前部有圆弧型钩,主U型卡6、副U型卡7端部分别有插孔9,在主U型卡6一翼前端插孔9上铰接有插板扣10。在使用时将直角相交的管件套入主U型卡6和副U型卡7,再扣下插板扣10,最后将插板11通过插孔9楔入U型卡直至紧固住管件。
图11、图12、图13、图14、图15所示为对接扣示意图,其中12为筒体,15为弧状插板。在筒体12上有滑行道13,在筒体12内还可以有定位管件头的限位横隔14。在弧状插板15背上有凸块出部16。在使用时,先将弧状插板15装入筒体12,然后将两根管件头分别从筒体12两端插入,最后通过突出于筒体12外的凸出部16使弧状插板15将管件楔紧。
图16、图17、图18、图19所示为错位扣结构示意图。其中17为筒体,在筒体17上有滑行道18,在筒体17内还有一隔板19,隔板19可以在筒体17内移动,其与管件接触的两面为凹弧形。弧状插板15的结构和对接扣实施的相同。在使用时,先将弧状插板15置于筒体17内,再将两管件头插入筒体17并分置于隔板19的两侧。用外力楔紧弧状插板15从而固定管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绍炎,未经陈绍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422716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