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可充分利用残余电压的充电电池无效
| 申请号: | 94219229.X | 申请日: | 1994-08-19 |
| 公开(公告)号: | CN2203509Y | 公开(公告)日: | 1995-07-12 |
| 发明(设计)人: | 区永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区永辉 |
| 主分类号: | H02J7/00 | 分类号: | H02J7/00 |
| 代理公司: | 广东粤高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胡卓加 |
| 地址: | 51064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充分利用 残余 电压 充电电池 | ||
目前,移动电话电池或其它可充电电池在使用过程中,当电池电压已不能供电器正常工作时,一般只能用充电机内的电阻将电池的残余电量放掉后,才能再行充电,以防止可充电电池特有的恶性记忆效应的发生,如中国专利92243724.6公开的“具活动式电能检测兼放电功能的移动电话电池”,就是通过增加的放电线路对充电电池作事先放电,以解决记忆效应,至使这部分残余电能白白浪费掉了。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充分利用残余电压的充电电池。
本实用新型这种可充分利用残余电压的充电电池是通过增加电子电路来实现的,采用一个基准电源与电池的输出电压作比较,当电池的输出电压下降到低于其残余电压值,已无法供电器正常工作时,电压比较器控制一个开关电路导通,开关电路将较低的电信号经直流-直流变换器升压后,经整流、滤波、稳压,最终输出一个介于电池的最高工作电压值与残余电压值之间的恒定电压值,以供电器正常工作。
在上述工作过程中,电池的输出电压不断下降,当下降到电池的最低容忍电压(低于此电压时,电池将毁坏)时,再由直流-直流变换器控制所述开关电路断开,没有了电压输出,至此电子电路工作完毕,电池的残余电压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利用。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原理框图。
图2为电池单独输出电压波形与增加电子电路后的输出电压波形的比较图。
图3为一个实施例的电原理图。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描述。
首先,电子电路由基准电源、电压比较器、开关电路、直流-直流变换器,整流、滤波电路和稳压电路组成。在所增加的电子电路内设定电压基准值,也即电池的残余电压值U2残余电压U2通过基准电源来设置,电池正常工作时,电池的输出工作电压高于残余电压,比较器输出低电平,电子电路不工作。当电池的输出电压U低于残余电压U2时,电压比较器输出高电平,控制开关电路导通,经直流-直流变换器的升压,再经整流、滤波、稳压后,最终输出一个高于残余电压U2,低于电池最大输出电压V1的恒定电压值,以供电器使用。
另外,在电子电路内还设有另一基准电压,即电池的最低容忍电压V3,设电压V3可以直接在直流-直流变换器内设定,也可以单独设定,单独设时,还可以通过另一比较器以控制开关电路并最终使其关断。当电池的电压V低于最低容忍电压V3时,直流-直流变换器控制开关电路断开,电子电路便没有了电压输出。
还有,直流-直流变换器是由电感和开关电源控制器组成,除了电感升压外,还可以使用逆变器、电容以达到同样的目的。
再者,充电电池与基准电源之间的连线上设有按扭开关。
图3中,IC1为基准电源,可用精密电压基准电源,如MC1403、MPC0160、AD580等,IC2为电压比较器,可用单电源供电方式的比较器,如M51202、M51206、TA8058P、MPC277、MPC272等,IC3和电感L构成90%以上的直流-直流变换器,IC3可用开关电源控制器,如TL494、TL497、IR497、IR3M01等。电池的电压经R1、R2的分压与比较器IC2的负输入端相连,设定残余电压的基准电源IC1的输出端接IC2的正输入端,开关电路由可控硅BG1和三极管BG2组成,比较器IC2的输出端分为两路,一路经限流电阻R3与可控硅BG1的触发端相连,一路与二极管D1的正极端相连,D1的负极端经限流电阻R4接BG2的基极,BG1的负极端接BG2的集电极,BG1的正极端接充电电池的正极,发射极接入高频电感L,电感L的输入端接入IC3的5脚,其输出端一路接IC3的3脚,另一路经D3整流、C2滤波,再经由电阻R8、R9构成的稳压反馈回路输出,另外,BG2的集电极还经R6、R7的分压输入至IC3的1脚,以与IC3内设定的最低容忍电压V3的基准电压作比较,BG2的集电极经R5输入至IC3的6脚,以供IC3内的基准电压1.3V提供基准电流,为了控制BG2的导通,IC3的8脚经二极管D2接入BG2的基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区永辉,未经区永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421922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