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车用24V/12V供电自动变换开关无效
| 申请号: | 94218272.3 | 申请日: | 1994-08-08 |
| 公开(公告)号: | CN2202995Y | 公开(公告)日: | 1995-07-05 |
| 发明(设计)人: | 王大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大文 |
| 主分类号: | H02J7/00 | 分类号: | H02J7/0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32038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车用 24 12 供电 自动 变换 开关 | ||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源变换开关,更具体地说,是一种采用两只12V蓄电池构成蓄电池组的车用24V/12V供电自动变换开关。
目前,大多柴油车采用的是24V的用电设备,与采用12V用电设备相比、不但价格高、质量差,而且因其电压高、短路电流大,更容易烧坏器件和线路。此外,如东风140柴油车,起动机和发电机是24V,其他用电设备是12V,在不设置转换开关的情况下,长途行车时充电是两只蓄电池同时,用电仅仅是其中之一,结果由于一只蓄电池过放,另一只过充,极易造成蓄电池损坏。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避免上述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24V/12V供电自动变换开关,以便在为起动和提供所需的24V电源之外,其它用电设备均能得到12V供电电源,也即,其它用电设备可统一采用12V。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本实用新型采用两只蓄电池GB1 GB2构成蓄电池组。本实用新型的特征是:
a、设置继电器J2、J3和J4。其中,J2线圈并联在开关K的启动端;J3线圈与J2线圈串联后并联在开关K的工作端;J4线圈与常开触点J3串联后并联在开关K的工作端。
b、所述蓄电池GB1正极端接启动器M,负极端一路经常开触点J4-1接地,另一路经常开触点J2接蓄电池GB2的正极端。所述蓄电池GB2的正极端一路经常开触点J4-2接启动器M,另一路接开关K的中心端,GB2负极端接地。
本实用新型是由设置在电路中的继电器和转换开关来实现。当转换开关在“工作”与“启动”端之间转换时,两只12V蓄电池在“并联”与“串联”之间变换输出,从而达到供电自动变换的目的。
与已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工作可靠、体积小、成本低,能完成24V和12V供电电源的自动转换,并且,由于其接触电阻小(整个装置的触点压降不超过0.1V),因此,可同时替代原有的电源开关。使用本实用新型可使柴油车中的用电设备除起动机24V外,其它均为12V,从而使柴油车的用电设备通用、统一。又由于12V用电设备本身质量稳定,价格低,所以,本实用新型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附图为本实用新型电路原理图。
以下通过实施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
参见附图,GB1、GB2为两只12V蓄电池,K为转换开关,采用钥匙开关,包括空位端1、工作端2和启动端3,开关K在由工作端2拔动至启动端3,并且完成启动之后,能自动回复至工作端2。继电器J1为原有的车内启动机继电器,共线圈J1并联在开关K的启动端3。图中所述,继电器J2、J3和J4为本实施例中完成供电变换的执行器件,其中,J2线圈并联在开关K的启动端3;J3线圈与J2线圈串联后并联在开关K的工作端2;J4线圈与常开触点J3串联后并联在开关K的工作端2。蓄电池GB1正极端接启动器M,负极端一路经常开触点J4-1接地,另一路经常开触点J2接蓄电池GB2的正极端。蓄电池GB2的正极一路经常开触点J4-2接启动器M,另一路接开关K的中心端O;蓄电池GB2负极端接地。
本实施例中的继电器J3采用延时继电器。
当开关K拔至启动端3,继电器J1、J2线圈得电,其触点接通;继电器J3、J4和J5由于线圈失电,其触点断开,此时蓄电池GB1的负极端通过闭合的触点J2与蓄电池GB2正极端接通,两只蓄电池GB1、GB2以串联的方式向启动器M提供24V直流电源,同时,由于触点J5断开,其它用电设备电源为开路。完成启动后,开关K由启动端3自动回复至工作端2,此时,J3、J4和J5得电,J1和J2失电,蓄电池GB1的负极端通过闭合触点J4-1接地,同时蓄电池GB2的正极端通过闭合触点J4-2与蓄电池GB1的正极端连接,GB1和GB2转而以并联输出,并由闭合触点J5向其它用电设备提供12V电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大文,未经王大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421827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