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高尔夫球杆头无效
| 申请号: | 94217994.3 | 申请日: | 1994-07-20 |
| 公开(公告)号: | CN2203619Y | 公开(公告)日: | 1995-07-19 |
| 发明(设计)人: | 林赐安 | 申请(专利权)人: | 群翔精密铸造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A63B53/04 | 分类号: | A63B53/04 |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李学东 |
| 地址: | 台湾省***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高尔夫球杆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高尔夫球杆头,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导流作用,以减少打击阻力及增加打击稳定度的高尔夫球杆头。
如图1是以往高尔夫球杆头的立体图,高尔夫球杆头1略呈椭圆形状,其底部是呈弧面状,且在高尔夫球杆头1上形成有一个打击面11,侧边适当处凸设有一个接合部12,供高尔夫球握把(图中未示)所嵌置接合,打击者手持握把,利用打击面11来击球,此高尔夫球杆头1的构造,在实际使用上有如下缺点:
(1)以往高尔夫球杆头1的底部是单纯的弧面,当使用者做大摆动式的挥杆时,杆头1容易受到空气或是草皮所产生的弹力影响,导致挥杆产生游移的不稳定现象,造成击球点偏离杆头最佳击球区(sweet area)位置,而影响高尔夫球被击出后的飞行距离与落点的准确度。
(2)以往高尔夫球杆头1的底部是单纯的弧面,在打击时受到沙坑、草地、土质等环境限制因素,使杆头1底部的弧面大区域与地上物(如草、土等)接触(特别是初学者),由图2可知,由于球杆头1底部的弧面会大面积吃土,所以容易增加挥杆的阻力,而降低击球威力。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导流作用的底部构造,以减少使用者挥杆时阻力及保持挥杆稳定性的高尔夫球杆头。
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该高尔夫球杆头的底部设有一个由打击面向后延伸的导流肋条,导流肋条与打击面接触的前端形成弧面状,导流肋条的两侧设有由前至后逐渐扩张的凹沟,借由上述的构造设计,当使用者挥杆时,利用导流肋条的前端弧面可将空气或地上物导引至凹沟处,且随着凹沟的形状逐渐释放,以减少打击阻力与游移晃动的不稳定现象,而增加打击的稳定度。
下面通过最佳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高尔夫球杆头进行详细说明,附图中:
图1是以往高尔夫球杆头的立体图。
图2是以往高尔夫球杆头的吃土状态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空气或地上物流向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吃土状态示意图。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高尔夫球杆头2是略呈椭圆形,其上形成有一个打击面21,在高尔夫球杆头2的侧边适当处凸设有一个接合部22,接合部22与一支高尔夫球握把(图未示)嵌置定位,高尔夫球杆头2底部靠近中央处设有一个顺着高尔夫球杆头2周缘,且由打击面21向后延伸的导流肋条3,导流肋条3与打击面21接触的前端处是形成一个弧面31,导流肋条3的两边侧形成有凹沟4,凹沟4的面积由前至后逐渐扩大。
如图4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空气或地上物流向的示意图,当高尔夫球杆头2向箭头6所指的方向移动时,导流肋条3前端的弧面31会破开迎面而来的空气,而导引至凹沟4内,由于凹沟4呈放射的形状,使空气7可以排出释放,借此减少打击阻力与游移晃动的不稳定现象,增加打击的稳定度。
高尔夫球的场地中,常有沙坑、草地、土质等环境限制因素,如图5,打击者挥杆打击时,常常受到草地5的草51的浮力作用而产生游移,或是因高尔夫球杆头2与泥土接触面积大所形成的阻力,使挥杆威力大减。本实用新型的高尔夫球杆头2,在挥杆时,其前端的弧面31会将草51导引至凹沟4内,如图4的空气7排出释放方式,以减少打击阻力,增加打击的稳定度。
由上述实施例可知,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的优点:
(1)使用者做大摆动挥杆时,杆头2借底部的导流肋条3及其前端弧面31的导引,将迎面而来的空气导引进入凹沟4处,并顺着凹沟4渐渐释放,以避免挥杆时产生游移的现象,与影响击球点的稳定性与击球威力。
(2)打击时,高尔夫球杆头2的底部与地上物(如土、草等)只有导流肋条3的部份(如图6所示)会接触,所以不会造成挥杆阻力增加的现象,而且,导流肋条3前端的弧面31会将与地上物接触部份(空气、草、土)导引拨开,且导引拨开的地上物则会顺着凹沟4而释放,所以可以维持正常的击球威力。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高尔夫球杆头,由底部的导流肋条,以及导流肋条,以及两侧所形成的凹沟设计,使高尔夫球杆头挥杆时,确实具有将空气或地上物导引,以减少打击阻力与游移晃动的不稳定现象,而增加打击稳定度的功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群翔精密铸造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群翔精密铸造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421799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空心抽油杆越泵电热采油装置
- 下一篇:转栓式组合保险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