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管式锁控自行车防盗报警器无效
申请号: | 94214905.X | 申请日: | 1994-06-06 |
公开(公告)号: | CN2193299Y | 公开(公告)日: | 1995-03-29 |
发明(设计)人: | 申青 | 申请(专利权)人: | 申青 |
主分类号: | B62H5/20 | 分类号: | B62H5/2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730060 甘肃省兰州***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管式锁控 自行车 防盗 报警器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管式锁控自行车防盗报警器。
现有各种电子防盗报警器在自行车上无合适的安装位置,若裸露在外表面易遭破坏失去报警作用。在电子报1988年第27期上报导过的自行车摩托车防盗报警器,因其电源开关设置在隐蔽处,而不能商品化公开使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管式锁控自行车防盗报警器,把报警器安装在自行车座架管的内部难以破坏,采用弹子锁控电源开关可放在公开位置,实现商品化。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实现的:把报警器的必要组成部件振动传感器、蜂鸣器、报警电路、电池和锁控开关都装在车座架管的内部,车座架管上钻孔用以插装弹子锁的锁头,锁头的内端装锁控电源开关,锁头和锁控开关可直接用现有机动车电点火开关,也可用普通弹子锁改制。
报警电路是用555集成电路接成的单稳态触发器,它的输出端与蜂鸣器集成电路CH1000相连接,用压电蜂鸣片配以合适的共鸣腔发声宏亮;振动传感器由一个顶端焊有金属球的弹簧和球外的固定触环组成,弹簧和固定触环分别引线接在单稳触发器的触发端和接地端。用钥匙接通电源电路就处于警戒状态,当有人偷车撬锁、搬动推行都不可避免产生车的晃动,弹簧上的金属球振动与固定触环相碰触,单稳触发器即获得低触发电压,输出高电位使蜂鸣器发声报警,由于单稳电路具有延时功能,通过改变阻容使报警20-30秒后自动停止,车主可用携带的钥匙关断电源停止报警或解除警戒状态。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的优点是:除钥匙孔外所有部件都装在自行车管内,难以破坏;充分利用弹子锁保密性强成本低的优点,简单实用;灵敏度高耗电少,警戒时稍动车即触发,延时报警后自动停止,不警戒时不耗电,内装电池可长期使用;商品性好,产品是车座下的一段电镀钢管,结实耐压碰不须外包装。
附图的图面说明如下:附图1是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图。附图2是实用新型的电路图。
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本施例
参照附图,在自行车的车座下面有一段车座架管(1),把防盗报警器的必要组成部件包括:振动传感器(5)、蜂鸣器(6)、报警电路(7)、电池(8)和锁控开关(9)都装在车座架管(1)的内部,如购到的电池体积大可装在下面车架管内,车座架管(1)上开有发光管孔(2)和锁头孔(3),锁头孔(3)内插装有弹子锁的锁头(4),锁头(4)的内端安装有锁控开关(9),用弹子锁控制电源的接通或断开,发光管孔(2)内插装发光二极管做警戒指示。
报警电路(7)是用555集成电路接成的单稳态触发器,集成电路的1脚与振动传感器(5)的固定触环(10)相连接,555集成电路的2脚与振动传感器(5)的弹簧振子(11)相连接,弹簧振子(11)的顶端焊有金属球(12),固定触环(10)套在金属球(12)的外边,两者有一定距离,以2-3毫米为宜,相互绝缘。
555集成电路的输出端3脚接蜂鸣器集成电路CH1000,蜂鸣集成电路输出端接蜂鸣器(5),由于结构尺寸所限蜂鸣器(5)中所使用的压电蜂鸣片外径不大于20毫米,配以合适的共鸣腔发音宏亮引人注目。
单稳态触发器具有延时功能,触发一次的延时报警时间由接在555集成电路第6、7脚上的RC决定,即t=1.1RC,持续报警时间调整在20-30秒足够。
在自行车需防盗报警场合下,用钥匙把锁控电源开关接通,发光管亮自行车进入警戒状态,钥匙由车主取走。当有人偷车撬锁,搬动推行时将不可避免地产生晃动,弹簧振子(11)顶端的金属球(12)与固定触环(10)相碰触,就是给555集成电路2脚一个低触发电压,555集成电路3脚立即输出高电位,蜂鸣集成电路和蜂鸣器得电报警,报警时间由电路RC参数决定,到时自动停止,连续动车则持续报警,车主可用钥匙关断报警或解除警戒状态。
本实用新型所用555集成电路以双极型为宜,输出功率大可直接驱动警笛声、高低声、报警语言声等各种声响电路,随意增加产品的品种。除自行车外本实用新型还可用于摩托车、人力三轮车等车辆防盗报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申青,未经申青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421490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