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下喷自吸高效环流气液反应器无效
| 申请号: | 94213288.2 | 申请日: | 1994-06-08 |
| 公开(公告)号: | CN2187492Y | 公开(公告)日: | 1995-01-18 |
| 发明(设计)人: | 周爱月;陈越;谈遒;赵东林;崔玉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大学 |
| 主分类号: | B01J8/00 | 分类号: | B01J8/00;B01J10/00 |
| 代理公司: | 天津大学专利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任延 |
| 地址: | 300072***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高效 环流 反应器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下喷自吸高效环流气液反应器。该装置提供了一种手段,能将反应气体充分地分散混合到反应液(或带有固相催化剂颗粒的反应液)中并与之反应。它属于气液(或气液固)反应装置。
气液混合反应器广泛用于化学反应和生化反应过程,其操作条件,要求反应速率快,能耗低,欲提高反应过程的反应速率,关键在于增大气液两相接触界面面积,为此,须千方百计地将气体分割成大量的,尽可能小的气泡均匀地混合在液相中,为了达到这一目地,现有的气液反应器,多数是采用搅拌釜式反应器,或是鼓泡塔式反应器,或是上喷式和下喷式环流反应器等等。但是,在高温高压的工况下,处理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的纯净气体与液体的反应时,上述的反应器都有些不适之处:对于釜式搅拌反应器,由于它防止泄漏十分困难,加之能耗大,密封件昂贵,不宜采用;对于鼓泡塔和一般的上喷,下喷环流反应器,由于它们解决不了气体不排放的难点,加之传质系数不理想等原因,也不宜采用。因此,急待开发一种适用于高温高压,处理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纯净气体与液体的高效反应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下喷自吸高效环流气液(气液固)反应器,该反应器不仅适用于一般的气液反应过程,而且特别适用于在高温高压的工况下,处理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的纯净气体与液体的反应。
本实用新型的结构是这样的:反应器有一园筒式罐体,罐体顶部中心处插入一根液相进料管,该管下端为一个液体射流喷咀,伸出罐体外部的液相进料管之外,套有一同心环管为气相进料管,罐内液相进料管之外,套有一个同心喇叭囗式的气体自吸导管,该管的下端接有一个二次喷咀,在二次喷咀之下,设置一个与罐体同轴的气液混合物导流筒,导流筒的下方,在与该筒底囗保持一定距离处,设置一块折流板。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在于:一、液体射流喷咀采用开设有不等孔径的复合孔结构;二、导流筒是由上部呈园筒状的折转段,下部呈有一定扩张角的锥筒状的主体段,及连接这两段的中间变径段所构成;三、折流板是由呈一定曲率弧度的“W”形薄板构成。
附图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为罐体,2为气相进料管,3为液相进料管,4为液体射流喷咀,5为气体自吸导管,6为二次喷咀,7为导流筒,8为折流板。
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现气液反应操作过程进行说明,由料液泵输入具有一定能量的液相物料经进料管3自喷咀4喷出液体射流,于是在两个喷咀之间及气体自吸导管5和液相进料管3之间的环隙形成减压区,自动吸入罐内液面上的气体,为了保持罐内的恒压,不断从气相进料管2向罐内补充新鲜反应气,被吸入的气体均匀地混到液体射液中,形成气液混合物,该气液混合物再经二次喷咀喷射,形成一股含有非常均匀的极微小气泡的气液混合射流,该射流进入导流筒7内,在筒内扩张并向下运动直至底部,并从底部经折流板8的导向作用,转入罐体与导流筒之间环隙再向上运动。当混合流达到导流筒上端,借助于二次射流的动力,其大部分被卷入到导流筒内,随二次射流一起又向下运动,这便是所谓气液混合物内循环流动,在这个内循环流过程中,气液进行着充分接触,自始至终地进行气液反应,未反应完的部分气体,会有一小部分逸脱液面进入罐体上部空间,这部分气体将随同补充的气体,一起又被吸收入气体自吸导管5内卷吸在液体射流之中,这便是气体完成了一个内循环过程。于是,在反应器内,气液物料就是通过进行无数次的上述两个内循环流动过程,实现其快速高效反应的。
本实用新型同现有的环流反应器相比。其明显特点是:一、由于它采用了复合孔式液相喷咀及与之相匹配的二次喷咀,混合于液体中的气泡直径小,混合均匀,自吸气量大,功耗低,气液混合射流易穿透导流筒,操作弹性大;二、结构合理的导流筒及“W”形折流板,提高了内循环流速和混合的均匀度,从而提高了气体体积传质系数,其传质系数比一般环流反应器高50%左右,对于纯气体无需排放尾气,故气体反应转化率可达100%;本实用新型还具有结构简单,造价低,操作安全可靠,又便于放大,生产过程对环境不产生污染等特点。本实用新型也可用于对尾气排放有一定要求的气液反应过程,还可用于有固体颗粒催化剂的气液固反应过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大学,未经天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421328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