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改进的零插拔力连接器无效
| 申请号: | 94209730.0 | 申请日: | 1994-04-29 |
| 公开(公告)号: | CN2186964Y | 公开(公告)日: | 1995-01-04 |
| 发明(设计)人: | 杨李淑兰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李淑兰 |
| 主分类号: | H01R13/629 | 分类号: | H01R13/629 |
| 代理公司: | 天津三元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郑永康 |
| 地址: | 台湾省台北县中***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改进 零插拔力 连接器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导电连接器,特别是涉及一种主要用于个人电脑中央处理单元(简称CPU)的改进的零插拔力连接器。
个人电脑中最重要的元件就是中央处理单元(简称CPU),早期个人电脑的主机板(Main Board)都是把中央处理单元直接焊定在其上方。后来由于功能更强、处理速度更快、处理量更大的中央处理单元相继上市,为了便于让电脑升级,则出现了另行制造一个插座(Socket)先焊定在主机板上,然后再把中央处理单元直接或间接插置在前述插座上。这样一来,虽然可以使个人电脑随着不同机型的中央处理单元的相继上市或视使用者的需求而随时更换。但是,由于中央处理单元插脚很多,不但插入插座时或从插座拔出时相当费力,而且必须另外藉助专用的拔出工具才能完成,并且由于插脚很多,因此很容易造成少数插脚接触不良。
为了解决上述难拔难插以及容易造成接触不良的问题,于是有部分连接器厂商相继研究出各种“零插拔力的连接器”。这些现有的零插拔力的连接器均包含:绝缘底座;嵌置在绝缘底座各装置孔内的多个导电元件;可以在上述绝缘底座上面作短距离移动的移动构件,该移动构件具有贯穿孔,可供中央处理单元的诸多端子插入;及驱动构件,该驱动构件具有驱动曲轴,并装设在绝缘底座与移动构件之间,当操作者扳动驱动构件的操作臂时,即可通过驱动曲轴的枢转而推动移动构件在绝缘底座上作小距离的往复的移动,进而藉由移动构件推动中央处理单元及其端子向装设于绝缘底座内的导电元件迫紧、靠近、接触或是放松、分离。如此一来,放松时,中央处理单元的端子与连接器的导电元件之间就形成松开状态,很容易插入或拔出中央处理单元。而一旦迫紧时,又可使中央处理单元的端子与连接器中的导电元件接触。
虽然前述现有的零插拔力连接器改善了以往产品难插难拔的缺点,但却往往容易造成接触效果不佳的问题。因为中央处理单元的诸多端子与导电元件接触时,均是单边受力,端子容易产生变形或弹性疲乏而导致接触不良。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而提供一种改进的零插拔力连接器,使其可将插入导电元件两接触部之间的中央处理单元等端子予以双面包夹而形成极佳的电接触,具有易拔易插且电接触良好的功效。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由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改进的零插拔力连接器,其包含:一绝缘底座,该绝缘底座设有复数个装置孔,该等装置孔贯穿上述绝缘底座;该绝缘底座还设有第一导引部、第二导引部及枢接部;一第一移动构件,该第一移动构件设有复数个供欲连接的端子穿过的贯穿孔;该第一移动构件设有第一导引部及被驱动部,该第一移动构件可滑动地贴覆于上述绝缘底座上,且该第一移动构件的第一导引部与上述绝缘底座的第一导引部可滑动地衔合;一驱动构件,该驱动构件设有枢轴部,该枢轴部可转动地装设于上述绝缘底座的枢接部内,相对于该绝缘底座枢转;驱动曲轴,该驱动曲轴连接于上述枢轴部,该驱动曲轴与上述第一移动构件的被驱动部可滑动且可转动地衔合;操作臂,该操作臂垂直于或大略垂直于上述枢轴部,上述驱动曲轴以该枢轴部的轴心为转动中心转动,改变上述第一移动构件与上述绝缘底座之间的相对位置;及复数只导电元件,该等导电元件分别装置于上述绝缘底座的该等装置孔中;其特征在于:
上述每只导电元件设有第一接触部及第二接触部,该第一接触部及第二接触部的另外一端为隔开状并形成供上述欲连接的端子插入其间的容纳空间;
上述第一移动构件进一步设有复数个推压部,该等推压部伸入上述绝缘底座的该等装置孔中,推压上述导电元件的第二接触部向第一接触部靠近,对插置于上述导电元件的第一接触部与第二接触部之间的上述端子予以夹紧于该第一接触部与第二接触部之间,或放松上述第二接触部及上述端子;
上述改进的零插拔力连接器还包含一只第二移动构件,该第二移动构件设有第一导引部,该第二移动构件的第一导引部可滑动地与上述绝缘底座的第一导引部衔合;该第二移动构件贴覆于上述第一移动构件上,且该第二移动构件设有复数个供上述欲连接的端子穿过的贯穿的挟持孔;及被拉动部;
上述第一移动构件设有复数个推动部,该等推动部得与上述第二移动构件接触,推动该第二移动构件往第一方向移动,该第一接触部与第二接触部共同夹紧端子;及拉动部,该等拉动部插入上述第二移动构件的该等装置孔中,该拉动部得与上述第二移动构件被拉动部接触,拉动该第二移动构件往相反于上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移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李淑兰,未经杨李淑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420973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