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大功率电压调整器无效
| 申请号: | 94209041.1 | 申请日: | 1994-04-18 |
| 公开(公告)号: | CN2189327Y | 公开(公告)日: | 1995-02-08 |
| 发明(设计)人: | 袁天中 | 申请(专利权)人: | 袁天中 |
| 主分类号: | G05F3/04 | 分类号: | G05F3/04 |
| 代理公司: | 郑州市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郭中民 |
| 地址: | 451200***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大功率 电压 调整器 | ||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大功率电压调整器,它包括铁芯,缠绕在铁芯上的线圈绕组,和与线圈相接触的调压触头组成。
调压器在我国已有几十年的生产历史,大部分为油浸式自冷调压器,其设计原理基本上分为线性和环形两种结构形式。线性调压器为立式的,而环形调压器为环形铁芯结构,也是常用的一种。
上述两种都是在层制钢芯上单层缠绕线圈,线圈一面上的线匝暴露在外,靠碳刷在线圈表面上来回移动来实现对电压的调节。为提供连续的、不间断的输出电压,碳刷在离开前匝之前就得接触到下一匝,这样就会产生短路线匝,当两个线匝从不同的电压进行跨接或短路时,就会出现循环电流,该电流通过短路导线回路和碳刷发热,该热量必须通过线圈和碳刷夹持器消散。由于上述调压器在设计上所存在的缺陷严重地限制了这些装置的功能,制造一个能够转换大大超过其限制(50KVA)功率的环形调压器,需要规格大的导线和更多的碳刷,另外还需配备昂贵的强制风冷或油冷散热器,这就大大地增加了设备的制造成本。
为了把这些装置用于高于30KVA(单相)或100KVA(三相)的场合,必须以串联或并联接法,把多个铁芯和线圈组件多层堆放或连接成一套。这样一来不仅导致设备的体积增大、重量增加,而且由于所需碳刷量的增多和电机传动装置的复杂化而造成设备运转不可靠性加大。
上述现有技术的调压器因其设计原理所致,在使用中还存在着效率低,波形纯度低,功率系数小,成本高,维修困难等不足之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可自动调压的效率高,体积小,重量轻,使用可靠,操作方便,价格合理的大功率电压调整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采用以下措施来实现:
本实用新型的大功率电压调整器,它包括铁芯,缠绕在铁芯上的线圈绕组,和与线圈相接触的调压触头;铁芯为三个相互独立设置的单相式三铁芯结构;缠绕在每个铁芯上的线圈均按奇数匝和偶数匝的方式排列在铁芯的左右两侧,即在每个铁芯上形成左右两个暴露的奇数匝和偶数匝线圈轨道;可沿每个铁芯上的两轨道作上下位移的两个调压触头分别通过两个正负极并联相接的二极管与同一输出端相接。
本实用新型的每个铁芯上的奇数匝线圈轨道与偶数匝线圈轨道的线圈呈间隔交错分布,其线间间隙均采用绝缘材料进行隔离;两个暴露的线匝轨道表面均采用镀镍处理。其调压触头是用铜材制作而成的。另外缠绕在每个铁芯上的线圈均采用环氧树脂封灌。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如下:
a、采用三个相互独立设置的单相式三铁芯结构,不存在铁芯线圈的串联或并联连接,这就使得本实用新型的电压调整器相对现有技术来讲不仅具有重量轻、体积小的优点,同时还具有效率高、使用更为可靠的优点;
b、采用环氧树脂封灌线圈表面,使线圈稳定可靠,大大地提高了其绝缘程度;
c、采用二极管正向压降的优势,电路中不存在峰值反向电压应力,从而解决了线匝短路问题,这样就可以使用铜触头来替代碳刷,直接与线圈接触,达到降低损耗的目的;
d、本实用新型的线圈绕组采用线性绕制法缠绕在标准的层压铁芯上,线圈均按奇数匝和偶数匝的方式排列在铁芯的左右两侧,即在每个铁芯上形成左右两个暴露的奇数匝和偶数匝线圈轨道;奇数匝线圈轨道与偶数匝线圈轨道的线圈呈间隔交错分布,其线间间隙均采用绝缘材料进行隔离;两个暴露的线匝轨道表面均采用镀镍处理;每一个轨道上都对应设置有一个滑动的铜质调压触头,也就是说每个铁芯上的两轨道上对应各设置有一个滑动的铜质调压触头,而两个调压触头则分别通过两个正负极并联相接的二极管与同一输出端相接(触头的触点小于其所接触轨道中的两相邻的线匝之间的距离);当触头沿轨道横切线圈时每个铁芯上的两触头就始终保持仅有一个触头与线匝接触,也就是说,电流不可能在两个触头之间循环,当触头横切线圈时,负载的电流量只能在两触点间交变,从而有效地避免了线匝之间短路现象的产生。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技术指标如下:
阻抗1-3%;升压25-100%;输出功率因数0.98-0.99;输出电压0-480V-760V;节能25%;节约材料45%;三相容量50-800KVA,单相容量30-300KVA;可在环境温度50℃以下承受满额定值电流,并具有15倍的过载能力。
附图的图面说明如下: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路原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线圈绕组结构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外形结构图。
本实用新型以下将结合实施例(附图)作以详细的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袁天中,未经袁天中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420904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