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汽车的前悬架的支承件无效
申请号: | 94119820.0 | 申请日: | 1994-11-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48459C | 公开(公告)日: | 2000-01-19 |
发明(设计)人: | 中田清美;滤壁将晃;大薮宏茂;小野山贞男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发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2D21/02 | 分类号: | B62D21/02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张祖昌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悬架 支承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的前悬架的支承件。
通常,在平面视图中具有框架状形状的用于支承汽车前悬架的支承件包括一对间隔一预定距离的前、后横向框架和一对用于在纵向相对的两端连接横梁的左、右侧框架,这种类型的支承件正如公开于例如日本实用新案公报No.3-43077中的那样。侧框架在其纵向相对的两端固定地装配到设置在车体的左、右两侧上的侧件上。在后横向框架的两相对端上枢轴式地支承有悬架臂。转向齿轮机构设置在横向框架之间并固定地安装在设置于横向框架的纵向中间部分处的托架上。
在支承件上,横向框架和侧框架会在例如汽车跳振或汽车急剧转弯时承受巨大的输入悬架臂的载荷。但是,由于横向框架仅在其纵向相对的两端与侧框架的纵向相对的端部连接,因而支承件很难获得足够的刚性。因此,传统型的支承件含有下述缺点,即整个支承件易于由一个从悬架臂输入的载荷变形,并且不足以承受该载荷。
另外,在上述支承件中,由于转向齿轮机构无保护地设置在横向框架之间,转向齿轮机构经常会被在行驶过程中由汽车带起的石块及类似物损坏。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前悬架的支承件,它可具有用于悬架臂的令人满意的支承刚度并能完全地保护转向齿轮机构不受抛起的石块及类似物的损坏。
根据本发明,为了实现上述目的,跨越设置在车体左、右两侧的侧件的汽车前悬架的支承件包括一对隔开一预定距离并跨越两个侧件的前、后横梁;一对隔开一预定距离并在纵向中间部分跨越两横梁的左、右加强件;以及一个沿加强件的整个纵向长度跨越几乎全部的加强件的板件,其特点在于,用于支承车轮的悬架臂与横梁之一的纵向相对的端部铰接,并且转向齿轮机构设置在板件的上方。
横梁最好由管件或具有简单的横截面构形的压制件制成。
在本发明的用于前悬架的支承件上,由于沿加强件的整个纵向长度跨越几乎全部加强件的板件作为一个基座;两个加强件通过沿其整个纵向长度几乎全部地跨越它的板件而稳固地连接;并且横梁稳固地装配到那些通过上述板件稳固连接的加强件上,故而可获得用于整个支承件的令人满意的刚度。因此,即使当巨大的载荷通过悬架臂作用在支承件上时,支承件能完全地承受此载荷并能防止变形。
此外,根据本发明,由于转向齿轮机构设置在板件的上方,转向齿轮机构能由板件保护其不受在汽车行驶过程中由抛起的石块及类似物的打击。
最好,横梁由管件制成,这样可以方便且廉价地制造用于前悬架的支承件。
本发明的上述及其它目的,优点及特性可从参照附图进行的下述描述中了解得更加清楚,图中:
图1是一透视图,表示悬架臂及转向齿轮机构固定地安装到根据本发明的车辆前悬架的一个支承件上的情形;以及
图2是仅表示根据本发明的车辆前悬架的支承件的透视图。
图2表示根据本发明的车辆前悬架的支承件的整个结构。支承件M设有一第一横梁1和一第二横梁2,第一横梁由一圆管形成,设置在车辆前行方向的前侧上,第二横梁由一方管形成,设置成基本上平行于第一横梁1,与第一横梁1间隔一预定距离并位于第一横梁之后。一对具有帽状横截面的左、右加强件3在横梁1,2的纵向中间部分跨越横梁1,2。具体地讲,每一个加强件3在其前端下部设有一个弧形的装配孔31,用于容放第一横梁,在每一加强件的后端上部设有一阶梯式的安装部分32,用于将第二横梁2安装在其上。在装配孔31环绕横梁1的外圆周安装且将横梁2安装在阶梯状的安装部分32上时,加强件3就牢固地固定在第一及第二横梁1和2上。由此,横梁1,2通过加强件3彼此连接成整体。
在较佳实施例中,第一及第二横梁1和2由横截面封闭的管件制成。第一及第二横梁1和2可以由截面形状简单(诸如帽状形及其它合适的形状)的压制件制成。
向上延伸并在其上部具有固定孔41的第一托架4固定地安装在第一横梁的沿纵向的两端上。向上延伸并在其上部具有固定孔51的第二托架5牢固地安装在第二横梁2的沿纵向的两端上。随着托架4,5的上部与位于车体左侧和右侧并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侧件6的下部接触,支承件M通过使侧件6和托架4,5在固定孔41,51处由螺栓连接而固定地装配到侧件6的下部。
另外,在这个实施例中,单独地提供有一块矩形的板件10,在平面视图中,其上有多个通孔11。板件10在其两相对端部固定在加强件3的下表面上,这样,板件10沿加强件的整个纵向长度跨越几乎是全部的加强件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发工业株式会社,未经大发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411982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