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氨碱法生产高纯氧化铁红的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94116897.2 | 申请日: | 1994-10-26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2626A | 公开(公告)日: | 1995-05-17 |
| 发明(设计)人: | 周永复;汪英;唐效梅 | 申请(专利权)人: | 周永复 |
| 主分类号: | C01G49/06 | 分类号: | C01G49/06;C09C1/24 |
| 代理公司: | 三友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史欣耕 |
| 地址: | 100101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氨碱法 生产 高纯 氧化铁红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氧化铁红制造技术,尤指一种用氨碱法生产高纯氧化铁红的方法。
氧化铁红的主要成份是三氧化二铁(Fe2O3),俗称铁红,是一种颜料。在中国分为H101、H102、H103三个等级,其中H101为一等品,用于油漆的配制、橡胶工业的充填剂、试剂等精细的地方。然而现有氧化铁红的制造工艺,由于选料、用料的关系,有的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存在环境保护问题;有的产品质量尚不尽人意,一级品率较底,主要是产品的纯净、细腻程度不能完全满足使用要求,特别是制造工艺要求产品单一,仅限于单一生产氧化铁红,忽视了对副产品的产出,工艺的综合效益不高,使氧化铁红的生产成本比较高。
本发明的目的是有鉴于现有氧化铁红的制造工艺存在上述问题,经精心研究,反复试验,从而得到并公开一种可避免污染环境、品位较高、成本较低的用氨碱法生产高纯氧化铁红的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首先在选料方面,选用精铁矿粉作为制造氧化铁红的主料,而精铁矿粉是炼铁前的材料,所以不存在生铁冶炼过程中填充进去的一些对氧化铁红来说不允许存在的杂质,如硫、碳等。再就是在制造工艺方面,采用制铵、制碱的过程,使之在获得高纯氧化铁红的同时,还获得了纯碱和较高品位的氯化铵成品。
由于本发明的工艺方法,很讲究投料的配比;讲究量与质的化学反应结果;再加上在工艺中增设并使用了中和槽,因此在反应釜化学反应后,抽到中和槽的料,就已然成为中性,其残留物不再存在有酸、碱的腐蚀及污染环境问题。工艺中无硫、碳等杂质,使产出的氧化铁红的纯净得以保证。同时产出纯碱和氯化铵产品,使工艺设备得到综合利用,使氧化铁红的成本得到了大幅度的降低。据测试分析,用本发明工艺方法制造生产出的主成品,氧化铁红,其成品的各项指标都超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GB 1863-80一级品的氧化铁红标准;
下面再列举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叙述。
本发明的投料比例即:每生产1吨氧化铁红需选用精铁矿粉2吨,投入盐酸2吨、硝酸0.2吨、硫酸0.2吨及硼酸0.1吨(简称四酸),再加氢氧化钠0.5吨、氨水1.5吨盘;
实施例:
(1)将破碎成细度为120目的金属矿石的精矿粉送至反应釜内,然后按照上述比例投入四种酸液,让其在反应釜内反应,此反应经4个小时;
(2)将上述反应釜内的溶液抽至带搅拌器的中和罐,启动搅拌器,缓慢地即以不溅为准地加入氨水和氢氧化钠溶液,同时通过(热)蒸汽,根据氨碱的加入速度,反应情况、酸液的多少决定停止通过蒸汽的时间,冷却后,用泵打出中和罐;
(3)过滤,对抽出的混浊液进行挤压过滤;
(4)干燥,把过滤留下的固体物质,放入干燥机中,而后装入焙烧盘。
(5)焙烧,把焙烧盘逐一放入焙烧炉,通电焙烧,当其颜色达到所要求的标准后,停止焙烧,冷却后出炉;
(6)上述焙烧物经粉碎后,即可检测化验;
(7)对检测的合格品即为氧化铁红,输入包装机,包装成品;
(8)将第(3)项中的过滤后的滤液送至真空过滤机,滤出白色结晶体;
(9)把上述白色结晶体再焙烧即得到为纯碱产成品;
(10)将第(8)项中的剩余滤液再加氨,经过滤、干燥,即为氨化铵产成品。
本发明的工艺流程示意图如图1
附GB1863-8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及检验报告单。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家标准
氧化铁红
本标准适用于以亚铁盐经氧化制得的铁红氧化物(湿法)。
本标准又适用于以铁盐经高温煅烧而制得的铁红氧化物(干法)。
湿法产品分混酸法铁红H101、硫酸法铁红H102两种,干法为铁红H103。
本产品主要用于涂料、油墨及其它工业等。
分子式:Fe2O3
分子量:159.69(1977年国际原子量)。
一、技术要求
1、外观:红综色粉末。
2、氧化铁红应符合下列技术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化学工业部 制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局 颁布
一九八0年十二月一日开始 实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周永复,未经周永复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411689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