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磁波耦合促眠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94107430.7 | 申请日: | 1994-07-2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410C | 公开(公告)日: | 1998-02-18 |
| 发明(设计)人: | 王明时;王学民;傅靖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明时 |
| 主分类号: | A61N5/00 | 分类号: | A61N5/00;A61M21/02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300050 天津市和***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电磁波 耦合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脑外电磁场作用于失眠症患者主动睡眠中枢以促进其入眠并进而根治其失眠症的装置。
研究证实,将脑外磁场耦合人失眠症患者脑内时,可调节、诱导患者主动睡眠中枢的电位活动,促进患者人眠并进而根治其失眠症。研究还证实,伴随正常人的入眠过程,其脑电波呈现明显的规律性。在清醒状态下,脑电波以β波为主,其频率范围为14~30HZ。随着自觉意识的控制,进入安静状态以后,脑电波中α波占主导地位,其频率范围为8~13HZ。开始入眠时,脑电波进入慢波睡眠阶段。这一阶段包括三个过程,即首先进入轻度睡眠状态,此时脑电波中α波逐渐消失,出现θ波并逐渐变为以θ波为主,其频率范围为4~7HZ;当睡眠加深到中等程度时,脑电波在以θ波为主的背景下反复出现睡眠纺锤波,其持续时间约为0.5秒,间隔2~5秒,载波频率为12~14HZ;随着睡眠的进一步加深,脑电波逐渐变成以δ波为主,其频率范围为1~3HZ。
本申请人曾在一项名称为《时变磁场促睡装置》的发明专利申请(申请号93102549.4,申请日930312)中公开了一种可产生模拟正常人上述入眠过程脑电活动规律的时变磁场的促睡装置,将这种装置所产生的模拟时变磁场以非接触的方式耦合入失眠症患者脑内时,可在患者脑内产生感生电流并作用于患者的主动睡眠中枢,调节、诱导其电位活动,使之与模拟时变磁场同步谐振,从而加速患者入眠。该促睡装置主要包括电源电路、启动自锁及自动关闭电路、模拟电波发生电路、功率放大器和磁场发生线圈。模拟电波发生电路主要由自身带有EPROM的单片机、D/A转换器、运算放大器及外围电阻电容组成并按程序设计产生模拟正常人入睡过程脑电活动规律的模拟电波,该模拟电波经功率放大后输入磁场发生线圈并产生相应的时变磁场。磁场发生线圈缠绕于一扁平骨架上并安装在一扁平线圈盒内,使用时可将线圈盒置于失眠症患者枕下,所产生的磁场即可通过非接触方式耦合人患者脑内。这种时变磁场促睡装置的使用非常方便,可明显缩短失眠症患者入眠时间,提高睡眠质量。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患者即可恢复正常睡眠。实践证明,上述时变磁场促睡装置对于治疗失眠症是可行的,有效的,但是也还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技术问题。首先,时变磁场的作用时间是固定的,不能因人而异,也不能随症状的逐渐减轻而调整。其次,在时变磁场的作用过程中,模拟电波频率的变化是阶跃式变化,这种变化模式与脑电活动的实际生理过程并不完全吻合,因而其调节、诱导作用受到一定的限制,治疗的效果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此外,由于磁场发生线圈采用单个电磁线圈,造成模拟时变磁场的强度分布不够均匀,也给促睡装置的实际使用效果带来不利影响。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对上述时变磁场促睡装置的设计加以适当的改进,以提高促睡装置对失眠症的实际疗效。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利用定时开关来自动控制时变磁场的作用时间,使促睡装置的作用时间可根据需要来设定。将磁场发生线圈由单个电磁线圈改为两个以上并联线圈,并利用扁平骨架将并联线圈并排安装在线圈盒内,从而使时变磁场的强度在其作用范围内分布更加均匀。与此同时,采用新设计的模拟电波发生电路使所产生的模拟电波频率变化呈连续渐变式,从而与正常人脑电活动的实际生理过程更趋吻合。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电磁波耦合促眠装置的技术特征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附图1为本发明电磁波耦合促眠装置的电路原理图。
附图2和附图3为发射线圈盒的正剖视图和俯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明时,未经王明时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410743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难消化糊精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车用无级变速器的调控方法及其电子调控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