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飞机降落同步接收机无效
| 申请号: | 94103140.3 | 申请日: | 1994-04-03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239A | 公开(公告)日: | 1995-10-18 |
| 发明(设计)人: | 杨洪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洪明 |
| 主分类号: | B64F1/02 | 分类号: | B64F1/02;B64F1/36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300271***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飞机 降落 同步 接收机 | ||
本发明是关于飞机在起落架发生故障的情况下,降落着陆时的一种地面接收装置。
现飞机因起落架发生故障而着陆将会造成事故的解决办法是,事先在跑道上喷洒泡沫灭火剂(如蛋白泡沫灭火剂)或铺设泡沫地毯使飞机与地面减少摩擦,并灭除因摩擦引起的火源,以避免飞机起火爆炸。但这一方案可靠性很差,工作稍有疏忽,就会引起恶性事故发生。
发明前,曾参考过航空知识杂志社出版的1990年3月号《航空知识》第7页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消防灭火设施》第20页所记述的有关背景技术资料。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飞机在起落架发生故障的情况下,降落着陆时的一种地面接收装置,它可避免飞机与地面发生撞击和巨烈的摩擦,从而避免可能发生的严重擦伤或起火爆炸事故。
飞机降落同步接收机其基本组成部分有行驶机构、机体和驾驶室。在此基础上,机体的上部设有一接收面,是飞机降落的场所。机体两侧还装有可以前后移动的机翼,机翼设有可沿机翼纵向移动且能升降位置的升降托,升降托上表面附有一层软垫。机翼为接收降落飞机机翼之用。在飞机降落过程中,飞机降落同步接收机在地面驶向与空中的飞机上下对准在一条垂直线的跑道上,同时调整机翼在机体的前后距离与降落飞机机翼也将上下对准在一条垂直线上,再调整升降托在机翼的纵向位置和相应高度,对准降落飞机机翼的最佳受力点,当飞机降落至接收面上时,升降托的软垫也同时托住降落飞机机翼。另在接收面的前后装有两组夹持器,夹持器可以相对合拢或张开。由于合拢可夹持住降落飞机的机身,将飞机稳固在接收面上。
飞机降落同步接收机实施例通过附图进一步描述。
附图1为飞机降落同步接收机俯视图。
附图2为飞机降落同步接收机左视图。
附图3为飞机降落同步接收机主视图。
附图4为A-A剖视图。
附图5为机翼左视局部放大图。
附图6为A-A剖视前夹持器旋转机构局部放大图。
附图7为A-A剖视机翼局部放大图。
附图8为柔性编织网状结构接收面的框垫部件局部左视图。
附图9为柔性编织网状结构接收面部件俯视图。
如图1所示,飞机降落同步接收机前面设有通讯天线(1)和驾驶室(3)。驾驶室(3)除了驾驶行驶机构外,也兼管操纵接收降落飞机的职能,其操作系统用公知技术实现。软垫(12)贴附在接收面(11)上表面(参见图2),两者共同组成接收降落飞机的场所,它是飞机降落同步接收机的重要功能部位。其接收面(11)为一刚性体长方形板面;软垫(12)是一柔性垫子,有吸震和防滑作用,主要功能是当飞机降落到它上面时保护飞机机身底部不被压伤和擦伤。
机翼(6)为接收飞机机翼之用。机翼(6)上设有升降托(8)(参见图3和图5),升降托(8)具有升降功能,以不同的升降位置托住不同高度的飞机机翼。它的升降功能是由液压缸(9)实现的。升降托(8)上附有软垫(7),软垫(7)直接与降落飞机机翼相接触,以托住机翼。软垫(7)是一柔性垫子,保护飞机机翼不被硌伤。软垫(7)附在升降托(8)上一并可沿滑道(16)移动(参见图1),以改变升降托(8)在机翼(6)中的位置,实现调节升降托(8)托在降落飞机机翼的最佳受力点上。升降托(8)在滑道(16)上的移动结构形式以公知技术实现。同时机翼(6)可沿机体(13)上的滑道(5)前后移动(参见图2),以调节机翼(6)在机体(13)的前后位置,将机翼(6)对准降落飞机机翼。其移动的结构形式以公知技术实现。机翼(6)为对称结构,其结构相同。
夹持器(4)是由一对相对曲面形的刚性体长方形板所构成(参见图3)。夹持器(4)可以张开或合拢,由于合拢可将降落飞机机身夹持稳固在接收面(11)的软垫(12)上。夹持器(4)内侧附有软膜(17),软膜(17)为柔性垫子,作用是防止夹持器(4)将降落飞机机身夹伤。夹持器的实线图为合拢状态,虚线图为张开状态。
前轮(2)、翼轮(10)以及后轮(14)构成行驶机构的部分机构,它们均设有减震装置,后轮(14)上设有挡泥板(15),这些均为公知技术。
图4是对以上所提及到的部分公知技术的描述。齿轮(23)由动力源传动,使得与它同轴的锥形齿轮(22)带动锥形齿轮(21)跟着转动。齿轮(23)转动方向不同,将实现与齿轮(21)相连接的夹持器(4)相对合拢或张开。附图6为它的局部放大图。前后两组夹持器(4)旋转机构相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洪明,未经杨洪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410314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防治棉铃虫的乳油
- 下一篇:高压物性样品水中取样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