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吸附式降温除湿空调系统无效
| 申请号: | 94101529.7 | 申请日: | 1994-03-0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899C | 公开(公告)日: | 1997-09-17 |
| 发明(设计)人: | 李元哲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元哲 |
| 主分类号: | F24F3/14 | 分类号: | F24F3/14 |
| 代理公司: | 清华大学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邸更岩 |
| 地址: | 10008***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吸附 降温 除湿 空调 系统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降温除湿空调系统,特别是涉及一种吸附式降温、除湿空调系统,属工业、民用建筑空调设备,可实现冬季向房间供暖,夏季除湿致冷,以维持舒适的生活环境。
现有技术中使用的空调设备,大都采用压一氟机组,此种空调设备,普遍存在成本高,电耗费量大等缺陷,目前我国在一般家庭很难推广应用;同时该机组在封闭房间内运行,造成空气品质低,不能满足对新风的要求;使用的CFC工质对环境亦有破坏作用,急待寻求好的替代工质。鉴于上述问题,八十年代末国外发展起来了一种吸附式空调器,它是利用吸附剂(干燥剂)吸附空气中的水汽,使其变成干燥空气,再利用水的蒸发潜热间接交换制冷。这种空调系统,除风机外无其它运动部件,工作可靠,可利用低品位热源,在相同制冷量下,耗电量少,成本及运行费用低,不涉及CFC问题,并能满足室内空气品质的要求,因此有很好的应用前景。这种空调系统一般包括再生热源,除湿设备,降温系统及回送风设备。但目前这种空调系统中的除湿设备结构落后,造成整个空调系统结构复杂,操作不便。如《暖通空调》92年第5期上公开的一种“吸附制冷窗式空调器”,其除湿装置采用抽屉式,这种结构需用人工定时移动,再生,操作十分不便。转轮除湿也是现有技术中常用的一种除湿方法,它是以一种回转式的吸附床来实现空气的除湿,然后再生,这种装置需要一个笨重的载有吸附床的转轮及与之相匹配的回转机构,因而结构较复杂,造价高,且笨重。此外装置中的回转床需要与固定的风道口相接,接口处不易密封,因面影响工作效率。可参见“燃气干燥去湿式空调系统”《暖通空调》92年第1期。
为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本发明的目的和任务是为吸附式空调系统提供一种结构简单,造价低,且易于密封的摆动阀式除湿装置。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它包括再生热源,除湿装置、降温器及回、送风设备,其除湿装置是由一个带有固定风道接口的摆动阀和安装在阀体上的固定吸附床构成。该摆动阀阀体采用四通式,在阀体上的开口处分别装有两个吸附床和两个风道接口。由于阀蕊的摆动位置不同,可分别使室外空气通过固定在阀体上的某一固定吸附床,被除湿后送入降温系统,而后送入室内。而由再生热源来的热风则通过另一吸附床使其再生,之后阀蕊摆动到另一位置,再生后的吸附床可重新投入工作,而吸湿饱和后的另一吸附床则可重新再生。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摆动阀式除湿装置的立体结构图。
附图2为带摆动阀除湿装置的吸附式降温除湿空调系统的工作流程
图。
下面根据附图叙述本发明的最佳实施方式:
如图1和2所示,除湿装置2包括阀体3,摆动阀蕊4,吸附床5和6,再生风道接口7和干热风道接口8,档块9,密封用的电磁铁10和轴与电机11等部件。其工作原理是当摆动阀蕊处于位置A时,吸附床5与干热风道接口8相通,吸附床6则与再生风道接口7连通;此时,室外空气即可通过吸附床5被除湿,经干热风道接口8进入降温器12,然后由送风机13送入室内。室内回风吸收了室内余热、余湿后,进一步在降温器内被喷淋到饱和后排入大气。与此同时,来自再生热源1的热风经再生风道接口7通过吸附床6,使床内的干燥剂获得再生而后由排风机14排入大气。当吸附床5吸湿饱和后,摆动阀蕊摆到位置B,于是吸附床6投入工作,而吸附床5即可再生。
当摆动阀蕊位于位置A或位置B时,为密封起见。可在阀体内装上挡块9和电磁铁10,以减少漏风。
本发明中使用的再生热源1可来源于炊事燃煤热风炉,燃气热风器及太阳能空气集热器等,冬季可直接将热风送入室内,此时不再开风机。
与除湿装置联合使用的降温器12的主体采用内插波纹板肋片式的间接蒸发器,该机组是利用回风在喷淋冷水时的蒸发降温冷却来自除湿装置的干热风以实现送风要求。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不仅耗电量少,空气品质较高且不涉及CFC工质替代问题,而且由于采用了摆动阀除湿装置,因而结构简单,便于操作、重量轻、造价低廉,且能很好地解决密封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元哲,未经李元哲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410152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