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气化铁道接触网张力弹簧补偿器无效
| 申请号: | 93246075.5 | 申请日: | 1993-12-08 |
| 公开(公告)号: | CN2181427Y | 公开(公告)日: | 1994-11-02 |
| 发明(设计)人: | 史文崇;刘克强;吴士尧;帖德顺;帖荣桢 | 申请(专利权)人: | 铁道部第三勘测设计院电化处 |
| 主分类号: | B60M1/30 | 分类号: | B60M1/30;F16F3/00 |
| 代理公司: | 天津三元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郑永康 |
| 地址: | 300142***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电气化 铁道 接触 张力 弹簧 补偿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安装在电气化铁道上的向电力机车供电的特殊输电线路提供张力的装置,尤指一种接触网张力弹簧补偿装置。
自有电气化铁道以来,电气化铁道接触网的张力补偿(包括城市轻轨铁道及地铁)均由包括滑轮组、限制架和坠铊组成的坠铊补偿装置来实现。坠铊有水泥坠铊和铁坠铊两种,每块重25Kg,每处补偿约需20块左右,这种装置虽然有简单、可靠、补偿长度大及价格便宜的优点,但也存在不美观,补偿效果受气候影响较大,断线制动不易实现,坠铊容易落地,补偿绳容易断裂及所占空间较大等缺点,特别是在现有铁道隧道内实行电气化改造时,安装该装置需要开挖隧道,这样不仅工程造价高,而且不可避免地需要封闭线路从而影响行车。所以长期以来世界各国都在探讨研制新型的补偿器,其中英国、日本、法国和前苏联,均研制出了具有各自特色的补偿器,尤其日本DENGYO电业株式会社1992年11月推出的普通线路用及新干线用两种补偿器,代表了当前各电气化铁道技术先进国家的水平;英国研制的补偿器主要有油、气压差型和机电型,这两种补偿器使用范围小(需要提供能源或可以补充油及惰性气体),结构复杂,造价高不适于我国国情,前苏联研制的补偿器是将一组特殊的碟形弹簧用有关结构件串联而成的恒力补偿器,因为这种弹簧的载荷仅为普通碟形弹簧的34-40%,同时可利用的变形范围小(fB=0.25h),选用碟簧片数特别多,所以该补偿器不仅性能一般,而且价格非常昂贵,日本和德国推出的补偿器,或者非常笨重(新干线用补偿器直径约500mm,重约1吨),或者补偿长度小且补偿张力不恒定(补偿量10号为172.5mm,12号为187.5mm,15号为175mm,20号为162.2mm,张力变化率在15%以内)。我国1989年左右在此同蒲线段家岭隧道内研制并采用了弹簧张力补偿器,其补偿量亦不超过200mm。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安全可靠,降低事故发生率,节约工程造价,体积小,重量轻,减少行车干扰的非坠铊式的电气化铁道用接触网张力弹簧补偿器。
本实用新型采取如下技术方案:
它由内圈弹簧1、外圈弹簧2、内套筒4、外套筒3、注油筒5和补偿量指针6组成。上述的注油筒5沿轴向位于内套筒4中,内圈弹簧1是由多段螺旋弹簧组成,套置在注油筒5外部,位于内套筒4内,安放在注油筒底端的压簧板51和内套筒4的顶端之间。上述的外圈弹簧2是由多段螺旋弹簧组成,安放在外套筒3内,并套置在内套筒4外部,位于内套筒底端压簧板41和外套筒3顶端之间。注油筒6前端与接触网相连。上述的补偿量指针6安装在外套筒外部并与外套筒母线平行,其一端固接在注油筒5前端,并可随注油筒5沿轴向前后移动。
本实用新型工作过程可结合图2说明。
由于注油筒5前端与接触网相连,当注油筒5顺向受力而被拉出时,注油筒5底端的压簧板51压缩内圈弹簧1使其被压缩而贮能,并使内圈弹簧1前端顶住内套筒4前端,这样,内套筒4受力而逐渐向外伸出。此时内套筒4底端的压簧板41则压缩位于内套筒4外部的外圈弹簧2并使其贮能。由于内、外圈弹簧1、2均采用多段独立的螺旋弹簧套装一起,从而使伸长量加大,足以满足接触网所需要的补偿长度。
此外,由于补偿量指针6平行安装在外套筒外部,并与注油筒5沿轴向同步前后移动,从而可得知补长量的大小。
其优点如下:
1、结构简单、体积小,重量轻,安装便利,安装在隧道内外均可使用,在隧道内使用时可不挖隧道。
2、坚固耐用,基本上不维修或少维修,性能不受气候影响;
3、补偿量大;
4、外形美观、大方,且价格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示意图。
图2为内外双层弹簧装置A的结构示意图。
内外圈弹簧1、2均由2-6段独立的螺旋弹簧组成。注油筒5前端焊接有双耳环52,此双耳环52上开有通孔,其上系结有钢绳,钢绳另一端与接触网连接。外套筒3与立柱B 相连的一端焊接有单耳环31,其上系结有钢绳,此钢绳另一端缠绕在立柱B上。
本实施例中的内圈弹簧1、外圈弹簧2均由3段螺旋弹簧组成,如图2所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铁道部第三勘测设计院电化处,未经铁道部第三勘测设计院电化处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324607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