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遥控门铃无效
| 申请号: | 93246072.0 | 申请日: | 1993-12-08 |
| 公开(公告)号: | CN2174745Y | 公开(公告)日: | 1994-08-17 |
| 发明(设计)人: | 马庆文;刘立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时代集团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8B3/10 | 分类号: | G08B3/1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第三专利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陆菊华 |
| 地址: | 100044***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遥控 门铃 | ||
本实用新型与遥控门铃有关,尤其与一个遥控的、具有语音应答的门铃有关。
目前最常用的门铃是电子门铃,它由按钮、室内传呼发音电路组成。这种门铃只具有传呼作用,来访者无法得到主人的指令。发展的一种自动应答的电子门铃只要主人随时设定转换开关的位置,即可当主人在时自动发出请进;主人不在时自动发出主人不在的语音,这种门铃的不足之处是1,随着主人在家和不在家,要时时拨动转换开关,如果一时疏忽就要乱给语音,2,当主人在家时,如因故临时不想来访者进门,但门铃却仍自动发出请进的语音,因此很不方便。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要设计一种能根据主人的意愿方便指示来访者的遥控门铃。
本实用新型设计的遥控门铃由遥控器、门铃组成。门铃包括门铃主体和按键部件两部分。遥控器由安装在外壳内的发射电路组成,它包括电源、遥控键、振荡电路和换能器。遥控键一端和换能器的发射端均适配在外壳的安装通孔中。门铃由安装在两个外壳内的门铃电路组成。门铃电路由接收器、放大整形电路、语音电路、定时电路和电源组成。语音电路包括按键、语音芯片、两个三极管、喇叭。语音芯片至少有两种语音,如叮咚声和请进声。叮咚声可以用各种音乐声响代替,其它还可增加请稍候等语音,带有三种语音时,应加设选择开关。按键部件包括语音电路中的按键,其余部分为门铃主体。遥控器发出的遥控信号可以是超声波信号,红外线或无线电射频信号,因此其中的换能器可以是超声传感器、红外发射管 及无线电射频天线,门铃主体中的接收器应分别对应为超声接收器,红外接收器及无线电射频接收器。振荡电路输出相应振荡频率。放大电路可以采用各种放大线路,可以是一级放大,也可采用二级放大。采用二级放大则可以加长遥控距离和提高灵敏度,定时电路可以采用通常使用的各种线路图。按下按键部件中的按键即触发语音电路,使扬声器发出声响,同时打开定时电路,使整机电源接通,在定时电路开机时间内,接收器收到遥控器发出的信号后,经放大、整形,触发语音电路发出请进或请稍候的语音。为使来访者能听清主人的应答,按键部件中还可设有喇叭。
本实用新型设计的遥控门铃具有下述优点:
1.在主人不离开座位的情况下,或在室内任意点,可根据实际需要请来访者进屋或稍候,或不予应答。
2.能自动关机,既省电又防干扰。
图1为本实用新型设计的遥控门铃的组成示意图。
图2是门铃的电路框图。
图3是门铃遥控器的电路框图。
图4是遥控器的电路图。
图5是门铃的电路图。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及其效果作进一步描述。
图1是本实用新型设计的门铃的组成图,它由遥控器1、门铃主体2和按键部件3组成。门铃主体2和按键部件3之间用导线4连接。遥控器1由安装在外壳内的发射电路组成,发射电路包括电源5,遥控键6,振荡电路7和换能器8(见图3)。遥控键6的端部和换能器8的发射端9均适配在外壳的安装通孔中,并露出外壳,以便于操作。由门铃主体2和按键部件3组成门铃的电铃电路由接收器10、放大整形电路11、语音电路12、定时电路13和电源14组成(见图2)。接收器的接收头适配在外壳的安装通孔中。
本设计的遥控门铃可以采用各种遥控方式,如超声遥控、红外遥控或无线电射频遥控。它取决于选用的换能器和与之适配的接收器及振荡频率。超声遥控时选用超声传感器作为换能器及超声波接收传感器作为接收器,红外遥控时则为红外发射管和红外接收管。无线电射频遥控则选用无线电射频发射天线及无线电射频接收天线。这些都是电子专业技术人员极易做到的。振荡电路、放大整形电路和定时电路都可采用通常使用的相应电路。
图4给出的是一种利用超声波遥控的遥控器的线路图。其中K1为遥控键。T为换能器,采用HTC型超声传感器。由时基电路U1(NE555),电阻R1、电位器VR和电容C2构成振荡电路,电位器VR用于调节振荡频率,按下按键K1,即可由NE555的3端输出40KHZ的方波驱动超声波发射传感器T向空间发射40KHZ的超声波信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时代集团公司,未经北京时代集团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324607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