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大吨位液压千斤顶提升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93239211.3 | 申请日: | 1993-09-02 |
| 公开(公告)号: | CN2171587Y | 公开(公告)日: | 1994-07-13 |
| 发明(设计)人: | 张杰民;黎万策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省预应力特种技术工程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6F7/04 | 分类号: | B66F7/04 |
| 代理公司: | 四川省专利服务中心 | 代理人: | 程大庆 |
| 地址: | 610081 ***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吨位 液压 千斤顶 提升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提升装置,特别是一种大吨位液压千斤顶提升装置。
目前提升大吨位的物体,例如电视塔钢桅杆,大型设备及机具以及重量达到几百吨甚至千吨的物体,通常都是采用传统的吊装机械进行吊装的,因此不仅费时费力,还容易出事故,造成物毁人亡的后果。并且有些物体由于太大太重,吊装机械根本无法进行吊装。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而提供一种大吨位液压千斤顶提升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大吨位液压千斤顶提升装置,包括预应力张拉液压穿心千斤顶和与之相配的高压柱塞油泵,预应力张拉液压穿心千斤顶的活塞顶部设置有上夹具,预应力张拉液压穿心千斤顶下部设置有下夹具,上夹具、预应力张拉液压穿心千斤顶和下夹具中穿有提升索,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提升索上设置有柔性套筒接头。本实用新型通过柔性套筒接头与连接重物的千斤绳连接。本实用新型的提升重量在30吨以上,多个本实用新型一起提升的提升重量可达千吨。提升索为钢铰线,预应力张拉液压穿心千斤顶的活塞顶部所设置上夹具为一付工具锚,预应力张拉液压穿心千斤顶下部所设置下夹具为一付自动跟进锚具和一付工具锚,自动跟进锚具与工具锚固连后,自动跟进锚具与预应力张拉液压穿心千斤顶底部固定连接,工具锚支承在支承横梁上。
上述柔性套筒接头包括空心套筒,空心套筒内设置有工作锚,提升索跨绕在工作锚上,工作锚由空心套筒内的台阶和连接在空心套筒上的销柱限位。
上述销柱横穿过空心套筒下部而与之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可上置或下置,上置时将提升装置布置在上部,提升索固定在重物上,靠提升装置提拉提升索来使物体上升。下置时将提升索固定在上部,提升装置与物体相联,提升装置沿着提升索爬升而带动物体一起上升。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
当高压油泵进油时,预应力张拉液压穿心千斤顶的活塞上升,带动上夹具一起上升,夹具夹住提升索带动重物一起上升,走到一行程后,油泵回油,活塞下降,上夹具自动松开,下夹具夹紧,重物靠下夹具吊住,活塞回到位后,又可以进行第二次提升,一直循环下去,直到提升到位,到位后控制进油量和回油量,可满足精确、平稳就位。
本实用新型适用于吊装电视塔钢桅杆,大型设备及机具,吊装机械无法进行吊装的重大物件以及物体重量达到几百吨甚至千吨的物体。并且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易操作,所需附属设备少,安全可靠,工作平稳,可以进行毫米量级的精确就位,比其它设备节约费用等优点。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
图1本实用新型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附图1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它包括预应力张拉液压穿心千斤顶(1),预应力张拉液压穿心千斤顶(1)可以是60,100,150,200,500吨系列的,并配置有高压柱塞油泵,在预应力张拉液压穿心千斤顶(1)的活塞(2)顶部连接有一付工具锚(3),预应力张拉液压穿心千斤顶(1)下部有一付自动跟进锚具(4)和一付工具锚(5),自动跟进锚具(4)与工具锚(5)固定连接后,自动跟进锚具(4)与预应力张拉液压穿心千斤顶(1)底部固定连接,工具锚(5)支承在支承横梁(6)上,在工具锚(3),预应力张拉液压穿心千斤顶(1)、自动跟进锚具(4)和工具锚(5)内穿有提升索(7),提升索(7)为1440N/mm2以上强度的钢铰绳,所述预应力张拉液压穿心千斤顶(1),工具锚(3),自动跟进锚具(4)和工具锚(5)均为现有专用工具,在提升索(7)的下部设置有柔性套筒接头(8),上述柔性套筒接头(8)包括空心套筒(9),空心套筒(9)内设置有工作锚(10),提升索(7)跨绕在工作锚(10)上,工作锚(10)由空心套筒(9)内的台阶和固定连接在空心套筒(9)上的销柱(11)限位,销柱(11)横穿过空心套筒(9)下部而与之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通过柔性套筒接头与连接重物的千斤绳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省预应力特种技术工程公司,未经四川省预应力特种技术工程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323921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