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被动式人体红外线多功能报警装置无效
申请号: | 93238928.7 | 申请日: | 1993-06-30 |
公开(公告)号: | CN2172503Y | 公开(公告)日: | 1994-07-20 |
发明(设计)人: | 魏槐 | 申请(专利权)人: | 魏槐 |
主分类号: | G08B13/19 | 分类号: | G08B13/19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0065 四川省成都***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被动式 人体 红外线 多功能 报警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报警装置。
在八十年代以前,国际市场上的各类安防电子器材几乎都以超声波、主动红外线、微波等技术为基础。八十年代以后,国外先进安防电子器材中采用了热电型被动红外传感技术。该技术由于采用被动接受人体红外线,具有安装灵活,隐蔽性好,能鉴别人体和其它物体等优点。在《电子报》90年第十六期“被动式红外防盗报警器”一文和《电子报》90年第四十八期“美国被动式红外线探测器剖析”一文中介绍了被动式红外探测器的两种典型电路结构。这类探测器主要环节有光学聚焦系统、传感器、有源滤波、放大器、比较电路。采用这种结构的主要缺点是不能排除较强的高频红外信号的干扰,因为有源滤波器是以放大信号为基础的,对通频带以外的信号不放大,但也不衰减,例如在探测器附近有日光灯启辉时会产生误动作。在《电子报》91年二十期“半开发的热释电人体红外微构组件”一文中介绍了另一种被动式人体红外探测器,其主要缺点是微弱的人体红外感应信号受无源滤波器的衰减太大,灵敏度得不到保证,有源滤波器的增益过大时电路不稳定。此外,上述探测器的灵敏度不可调,不适应多种监视场所。现有技术中的报警器,主要以声、光两种方式报警,且多采用继电器执行报警动作,功能单一,功耗大,成本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红外探测器的缺陷,设计一种能排除较强高频红外干扰的,并且监测灵敏度可调的被动式红外探测器。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报警器除具有声光报警方式外,还应具有报警记忆、报警计时,延时/不延时声响报警,报警闭锁等功能。并在执行机构中省去继电器,从而起到降低功耗和成本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由人体红外探测器和多功能报警器组成。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在已有的人体红外探测器的传感器与有源滤波器之间设置一前置放大器[3](见图1)和一无源带通滤波器[4],将现有的放大器改为可调增益的放大器[6]。运动人体发出的0.3--10Hz红外线由光学聚焦系统[1]聚焦到人体红外传感器[2]上,产生出微弱波动电平,经与之匹配级联的前置放大器[3]放大,然后由级联的无源滤波器[4]选出0.3--10Hz的信号,对此频带以外的信号大幅度衰减。无源滤波器[4]输出的信号再送至与之级联的有源滤波器[5]进一步滤波且将0.3--10Hz的信号放大到一定程度,然后经级联的可调放大器[6]实现灵敏度控制,最后由级联的窗口比较器比较该信号电平,输出置警信号。
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报警器中,设有一个寄存器[9]和一个暂存器[10],其输入端均与控制电路[8]相连,用于存储控制电路送来的置警信号。由控制电路[8]接收人体红外线探测器发出的置警信号,控制电路[8]受控制电平CON的控制。寄存器[9]的输出端分别与报警记忆电路[11]、报警计时电路[12]、报警输出电路[13]和报警延时电路[18]相连,完成各种报警功能。暂存器[10]的输出端直接与定时声响报警电路[14]的一个触发端相连,定时声响报警电路的另一个触发端与报警延时电路[18]相连,完成声响报警功能。定时声响报警电路[14]产生的复位信号通过复位延时电路[17]与暂存器[10]的一个复位端相连,完成多次报警功能。此外,寄存器[9]的复位端和暂存器[10]的另一个复位端均与闭锁/复位电路[15]和开机延时电路[16]的输出端相连,完成闭锁/复位功能和开机延时功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魏槐,未经魏槐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323892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