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多功能饮水净化装置无效
申请号: | 93238544.3 | 申请日: | 1993-04-20 |
公开(公告)号: | CN2156178Y | 公开(公告)日: | 1994-02-16 |
发明(设计)人: | 曾宁 | 申请(专利权)人: | 曾宁 |
主分类号: | C02F1/00 | 分类号: | C02F1/00;B01D39/06 |
代理公司: | 成都科技大学专利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邓继轩 |
地址: | 642150***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功能 饮水 净化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属于人们生活饮水净化处理装置领域。
目前市场出售的净化水设备有三种类型,一种是以活性类为主要滤料,塑料泡沫作载体层;二种是以高分子纤维做滤料,三种是以多孔陶瓷材料作滤料,或者在多孔陶瓷棒的中空部位放活性炭而形成双层两级过滤。中国专利CN89213373.2题为《家用滤水器》已有报导。一、二种滤料过滤的水质基本达到我国生活饮用水标准,GB5749-85,但实际使用中有效水质总量不大,主要是水源中各种胶体杂质的污染和阻塞,很快失去应用的作用。第三种产品是以多孔陶瓷和活性炭配合使用,处理后的水质较好,接近国际卫生组织规定的生活饮用水标准,但是,由于陶瓷棒的质量不稳定,有效接触过滤面积小,如果水源水质濁度偏高,滤料很快被阻塞,造成清洗频繁,陶瓷磨损大,成本高的缺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多功能饮水净化装置。在水源或自来水进入饮水净化装置后,经过永磁体磁场磁化,离子交换树脂处理,微孔陶瓷和活性炭组合式滤床等多层滤料净化,除去多种有害物质和机械杂质,流出的净化水是矿化水,达到国际卫生组织规定的标准。这种饮水净化装置并具有过滤层数多,过滤面积大,水总流量大,不易阻塞滤料,不结水垢,清洗方便的优点,适合于广大城乡人民饮水净化使用,有维护人们身体健康的功能。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多功能饮水净化装置如图1,图2,图3所示:
图1为多功能饮水净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外筒,(2)上盖,(3)下盖,(4)漏沙板,(5)筛网,(6)阴阳离子交换树脂,(7)排污阀,(8)永磁体,(9)弧形导管,(10)组合式滤床中心进出水口,(11)虎头出水咀,(12)组合式滤床,(13)微孔陶瓷和阴阳离子树脂滤料,(14)活性炭滤料,(15)空心微孔陶瓷园盘,(16)主水流道,(17)连通孔,(18)主水流道导管,(20)螺母,(33)主水流道导管出水口,(19)(21)(22)(29)O型垫圈,(23)连接螺纹圈,(24)支架,(30)入水口,(31)滤膜,(32)筒体内,(33)出口,(34)通道。
图2为组合式滤床的大盖结构示意图
(25)大盖,(26)挡水圈。
图3为组合式滤床的小盖结构示意图
(27)小盖,(28)通孔。
多功能饮水净化装置由外筒和内件组成,外筒(1)上设有上盖(2)和下盖(3),下盖(3)锥面上装有漏沙板(4),漏沙板上设有筛网(5),筛网上装有阴阳离子交换树脂(6),锥面中间下端设有排污阀(7),排污阀上端装有永磁体(8);上盖(2)内设有弧形导管(9),弧形导管的一端接中心出水口(10),弧形导管的另一端连接虎头出水咀(11);内件上端和下端分别设有组合式滤床(12),并紧固在上盖和下盖的内侧上,下组合式滤床内装有微孔陶瓷和阴阳离子交换树脂滤料(13),上组合式滤床内装有活性炭滤料(14);内件中间设有多层空心微孔陶瓷园盘(15),每层空心微孔陶瓷园盘中间盛装适量矿石,园盘中间缝隙与中心部位的主水流道(16)之间开设连通孔(17),主水流道导管(18)串联多层空心微孔陶瓷园盘,每层空心微孔陶瓷园盘之间用O型垫圈(19)套封和隔离,下端用螺母(20)固定在外筒的隔板上,园盘与外筒之间的缝隙装填适量阴阳离子树脂,外筒(1)与下盖(3)的连接处设有O型垫圈(21)密封并用螺纹紧固,外筒与上盖连接处亦设有O型垫圈(22)密封,并用连接螺纹圈(23)连接,上盖上的虎头咀能自由旋转到任意位置,外筒的上端外侧设有安装支架(24),下盖外侧设有入水口(30)。
组合式滤床(12)由大盖(25)和小盖(27) 组成,大盖和小盖内均设有挡水圈(26),大盖的中心设有进出水口(10),小盖的周边设有若干通孔(28),大盖内缘与小盖外缘配合连接,大盖外缘与下盖内壁配合连接。上下组合式滤床的装配恰好是倒置安装。
空心微孔陶瓷园盘可作成上下两件一样的碟形结构,安装时,盘中装入适量矿石后用胶粘剂粘结而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曾宁,未经曾宁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323854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