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高效节能锅无效
申请号: | 93221061.9 | 申请日: | 1993-08-05 |
公开(公告)号: | CN2175553Y | 公开(公告)日: | 1994-08-31 |
发明(设计)人: | 胡仲仪;叶竞辉;胡晓波;胡克键;李农;郭会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胡仲仪;叶竞辉;胡晓波;胡克键;李农;郭会明 |
主分类号: | A47J27/02 | 分类号: | A47J27/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6101***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效 节能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高效节能锅(含壶。以下相同)实用于家庭、餐馆及团体烧水和蒸煮食物或用品等。
在现有技术中,其锅盖(12)及带锅底的锅腰(13)均为单层结构;赖以吸热的锅底是平的。其缺点是:由于底是平的,加热火焰易溢出锅的底面,不少热能随之溢出散掉;另外,锅底面积被锅的尺寸规格所限制而无法扩大,因而吸热量也受到限制;再一方面,由于锅盖(12)和带锅底的锅腰(13)均是用导热系数很高的金属薄板制成的。由于它们的导热系数很高,在加热过程中,随着锅内温度升高,锅盖(12)和带锅底的锅腰(13)的温度也同步升高,并且还高于锅内水或被蒸煮食物等的温度。但环境温度比它们的温度低因而产生出温度差,这个差值将随着锅内温度的升高而线性增大。由于热的传导、对流和辐射作用,大量热量由锅盖(12)及带锅底的锅腰(13)散发掉,使锅内热能积蓄较慢,因而温度升高较慢,热效率低,燃料浪费大。由于大量热量散发在房间内,使房间温度随之升高,从而又恶化了工作环境,这个后果在夏天甚至使人难以承受。
本实用新型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上述缺点而提供了一种高效节能锅。其技术方案是:为了增大锅底的吸热面积,将锅底设计成波纹状并向锅内凸入的球冠形型面;另外,为了隔热保温,将锅盖和锅身壁均设计成具有中间隔热层的三层结构。
本实用新型对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1、锅底吸热表面积大,吸热量大;而且,加热火焰被锅底罩含着而不易向外溢散。
2、锅盖和锅身壁的隔热保温性能好,因此,由它们散发掉的热量极少。
3、温度升高快速,加热时间短,热效率高。既节省燃料,又节省时间,还能改善工作环境。
附图说明如下: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外形图和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侧视图。
图3为现有技术的典型外形图和结构示意图。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叙述。
锅盖部分:锅盖系由提把(1)、螺塞(2)、盖外层(3)、盖的中间层(4)和盖内层(5)构成。盖内层(5)系用铝板冲压而成。盖的中间层(4)系用隔热保温涂料或板材敷在盖内层(5)上形成。盖外层(3)可用铝板冲制成形或用耐热织品粘结在盖的中间层(4)上;也可在盖的中间层(4)上喷涂耐热涂料形成。
锅身部分:锅身系由外层壁(6)、壁的中间层(7)、带锅底的内层壁(8),支耳(9)、小轴(10)和把手(11)构成。带锅底的内壁层(8)系冲压而成。支耳(9)焊接在带锅底的内层壁(8)上,壁的中间层(7)是将隔热保温涂料或板材敷在内层壁(8)上形成的。外层壁(6)可用铝板或耐火织品粘在壁的中间层(7)和带锅底的内层(8)上形成;还可以在壁的中间层(7)上喷涂耐火的油漆等形成。小轴(10)穿过支耳(9)的耳环孔及把手(11)后,在两端头铆死,将把手(11)固定在支耳(9)上。
之所以将锅底制成波纹状的球冠形或其他类似形状,一是为了增大吸热表面积以提高吸热效果,二是将加热火焰罩于其内,以增长火焰流程及与锅底的接触时间,使燃烧物产生的热能尽可能多地被锅底吸收而不溢散到空气中去。而锅盖和锅身制成具有盖的中间层(4)和壁的中间层(7)的三层结构,是利用隔热保温材料的特殊隔热保温性能去阻挡盖内层(5)和带锅底的内层壁(8)将热量向空气中散发,使锅内热量易积蓄起来,达到升温快速和提高热效率的目的。
试验结果表明,由于本高效节能锅全面采取了上述的措施,与现有技术具有相同容积的锅加温相等容积的水相比较,在相同的加热条件和环境条件条件下,热能损失可减少90%左右;可节省燃料30%以上;可缩短加热时间30%左右。另外,由于火焰的热量极少溢散到空气中去,锅盖和锅身向空气中散热也极少,所以房间的温度也不会因烧水和蒸煮食物而明显升高,从而改善了工作环境,有利于人身健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胡仲仪;叶竞辉;胡晓波;胡克键;李农;郭会明,未经胡仲仪;叶竞辉;胡晓波;胡克键;李农;郭会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322106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