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中性载体膜pH电极无效
| 申请号: | 93217925.8 | 申请日: | 1993-07-10 |
| 公开(公告)号: | CN2174706Y | 公开(公告)日: | 1994-08-17 |
| 发明(设计)人: | 袁若;宋湘宁 | 申请(专利权)人: | 宋湘宁;袁若 |
| 主分类号: | G01N27/30 | 分类号: | G01N27/3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519060 广东省珠海特区南***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中性 载体 ph 电极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人工合成中性载体膜PH传感器,特别适应于医学、环境保护、工业生产及科学研究上使用。
现有的PH传感器由极薄的玻璃膜组成,由于其阻抗高、易破碎和不耐氢氟酸,在医用、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的应用中受到限制,而且活化时间长(24小时左右),给实际生产带来不便。
本实用新型是基于一种中性载体活性物混合成的PVC(聚氯乙烯)敏感膜而制成的一种不易破碎,不受氢氟酸腐蚀,阻抗低(是玻璃膜电极的万分之一),活化时间短(0.5小时左右)适应于医学、环境保护、工业生产及科学研究上使用的PH传感器。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将人工合成的载体物质、亲脂溶性物质和人工合成的增塑剂混均,然后将此混合物与含PVC粉的四氢呋喃混合物混均,所得的透明混合物倾于玻璃板上成膜,切下一块膜粘在PVC塑料管的一端,PVC管的另一端接上银-氯化银丝和外接电极线,PVC管中注入缓冲溶液即构成中性载体膜PH电极。
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由附图给出。
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体结构的剖面图。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具体装置的细节。
该装置由中性载体PVC膜(1)、电极管(2)、银-氯化银丝(3)、内充PH缓冲液(4)、外接电极线(5)和电极插头(6)组成,待测体系的PH值通过中性载体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变化所检测,电位的变化通过银-氯化银丝引导到酸度计或离子计的输入端,从而检测出被测体系的PH值。
实施例
本实施例是用含2.5%的中性体载、1%的亲脂溶性物质、30%的PVC(聚氯乙烯)、66.5%的增塑剂的中性载体膜(1)(膜厚1毫米,直径1厘米)粘于长10厘米、外径为1厘米、内径为0.6厘米的聚氯乙烯管(2)一端,另一端插入8厘米长的银-氯化银丝(3),在银-氯化银丝的外端接一外电极线(5)和一插头(6)。电极在PH标准缓冲溶液(4)中的响应范围为1.5~13.2PH单位,响应时间T95%小于1秒,稳定性为0.6~0.8毫伏/10小时,膜阻抗为30千欧,电极用于人体血液中PH值测定比玻璃电极响应快。电极用于氢氟酸浓度的标定与酸碱滴定法一致,而玻璃电极却无法标定氢氟酸。电极用作二氧化碳气敏电极的内电极作丙硐酸酶电极,在医学上测定丙硐酸,灵敏度优于玻璃PH电极作内电极的酶电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宋湘宁;袁若,未经宋湘宁;袁若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321792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