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自动增压注液枪无效
| 申请号: | 93208627.6 | 申请日: | 1993-04-10 |
| 公开(公告)号: | CN2151252Y | 公开(公告)日: | 1993-12-29 |
| 发明(设计)人: | 林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林峰 |
| 主分类号: | E21D15/59 | 分类号: | E21D15/59 |
| 代理公司: | 煤炭工业专利事务中心 | 代理人: | 方抗英 |
| 地址: | 232001***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自动 增压 注液枪 | ||
本实用新型自动增压注液枪涉及一种煤矿井下单体液压支柱的注液装置。
煤矿井下单体液压支柱的注液装置,目前国内广泛使用的为DZ-YQ1A型普通注液枪。该注液枪内有一个手动单向阀,使其实际相当于一个液压开关,将泵站的高压乳化液经管道手动操作注入单体液压支柱内。由于泵站与支柱距离较远,常因压力损失较大造成单体液压支柱初撑力低。据有关部门检测其现有初撑力仅为额定工作阻力的三分之一,由于初撑力不足造成的冒顶事故时有发生,严重的威胁着煤矿安全生产。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矿业大学研制了一种实用新型专利产品——压力显示注液枪(专利号:8921331.6)即在原有注液枪的输出通道上安装了一个弹簧机械式或压力表式显示器,以供操作人员及时了解掌握注液压力,尽量充分的注液。
可现有的普通注液枪及压力显示注液枪,均仅 将管路输送来的高压液注入单体液压支柱,对由于管道过长等各种原因导致的在管道末端压力较低的现象均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从而使井下支柱虽经过仔细注液,仍由于压力过低,致使单体液压支柱的初撑力达不到设计要求的额定数值,不能很好地控制顶板,避免冒顶事故。
本实用新型自动增压注液枪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在原有注液枪的基础上,增加一套油缸活塞式微型连续增压系统,以提高注液枪的输出压力,从根本上解决初撑力不足的问题。使该自动增压注液枪即保持普通注液枪的动能,又具连续高压注液的特点,做到常压柱、高压支护。
本实用新型的目有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达到:
自动增压注液枪,其手动阀为三位三通阀2,阀上联接有低压管路3和4,低压管路4又通过一微型自动增压装置与高压管路5相通,高压管路5与低压管路3与枪出口7联通,形成回路,以将泵站输送的乳化液经输入管路6常压或升压注入单体液压支柱内,实现高、低压注液或高、低压连续注液。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达到:
自动增注液枪,微型自动增压装置为油缸活塞式微型增压系统,由增压油缸25通过内部低压管路17、18、19、20及23与换向阀26相通。在低压管道18与20上没有低压单向阀13、14。增压油缸25与高压管路5相通的高压管路21、22上设置有高压单向阀15与16,该增压装置的低压液来自联通三位三通阀2与换向阀26的低压管路4,由增压油缸25升压产生的高压液自高压管路22输出,换向阀26下端设置的管路24为卸载通道,在枪头的同一方与大气相通。
附图说明:
图1为自动增压注液枪外形图;
图2为自动增压注液枪的工作系统原理图;
图3为自动增压注液枪微型自动增压装置结构示意图。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的描述:
如图1、图2所示,自动增压注液枪外形为手枪状,由枪头28、枪身32、枪柄31及枪机29组成。为便于和输入低压乳化液的来自泵站的低压管路连接,在枪柄31底部即输入低压管路6的端上装有快速接头30,为增加枪头28的强度并保证让其和需要注液的液压支柱可靠的联接枪头28上设置有椭园形卡环27。由枪机29控制的三位三通阀2置于枪柄31上部,下接输入低压管路6,构成枪柄状手动阀。枪柄31上端是枪身32,枪身32为微型自动增压装置1、低压管路3、4与高压管路5总成。三位三通阀2与低压管路3和4在不同的阀位联接,低压管路4通过微型增压装置1与高压管路5相通,高压管路5与低压管路3与设置在枪头28内的枪出口管路7联通形成回路。当注液枪开始工作时,首先通过扳动枪机29操纵三位三通阀2到中间位置,这时由泵站输送的乳化液经输入管路6常压注入低压管路3,由枪出口管路7直接输出,此时为低压注液。若保持三位三通阀2在中间位置,此时输出压力与输入压力基本相等,可实现低压连续注液。当需要高压注液时,通过扳动枪机29操纵三位三通阀2向右运动,输入液体通过低压管路4进入微型自动增压装置1中,经过增压,经高压管路5、枪出口管路7输出高压,此时为高压注液。倘若不改变三位三通阀2的位置,仅输入压力增高后持续输出,则可以实现高压连续注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林峰,未经林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320862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