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气流载体连续输送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93120205.1 | 申请日: | 1993-11-27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3376A | 公开(公告)日: | 1995-06-07 |
| 发明(设计)人: | 赵文豪 | 申请(专利权)人: | 赵文豪 |
| 主分类号: | B65G53/04 | 分类号: | B65G53/04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317300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气流 载体 连续 输送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气流输送中将物料分离出来的装置,属机械制造技术领域。
现有的输送机械,形式多样,各有千秋,如胶带输送,链排输送、斗轮输送等。目前有一种比较先进的气流输送装置,应用于散装水泥、面粉、粮食等货场装卸作业上,在家用电气的吸尘器上亦是采用气流吸送垃圾、尘埃聚集一处的技术。这种气流输送装置的要领是,被输送物裹夹在一定流速的气流中,在管道里,随气流的运动达到输送的目的。由于其输送方式是气流裹夹被输送物在管道里运动,在输送终端,气流与被输送物的分离受管道内连续输送物流的限制,被输送物难于从载体气流中分离,脱离输送管道。现有的这种气流输送装置,一般采用间断输送解决,亦就是输送达到输送量时,停止气流运动,将输送物从输送管道里分离出来,再输送、分离,循环往复达到输送目的。如吸尘器垃圾的吸集和清除过程就是如此,显而易见这种输送装置有其不能连续使用的局限性,效率不高。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能在气流输送中不断将物料从气流分离出来脱离输送管道,不需中断输送,能连续使用的气流载体连续输送装置。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一个箱底为仰卧半园筒形的箱体,箱体的侧壁有两个连接管孔,一个管孔连接气流输送物料的管道,一个管孔连接的管道上安装有抽风机,开启风机,随着抽风量的增大,输送管道管口形成负压,被输送物料被大量吸进管道口的气流裹夹,进入管道带入箱内。半园筒形箱底两侧各有一个以半园箱底直径为直径的园环轴套,两轴套间置与半园筒箱底内壁紧密配合的转筒,转筒轴伸出箱体外。转筒在园环轴套内紧贴箱底内壁旋转,转筒壁和半园筒箱底各有园心角小于60°的弧面长方形开口,转筒轴经减速后的电动机带动,缓缓旋转。当转筒的弧面长方形开口位置向上时,气流裹夹入箱体内的被输送物料,由于进入箱体内的气流速度降低而掉下,由弧形长方形开口落入转筒内,随转筒旋转,转筒弧面长方形开口位置向下移动时,转筒内物料紧贴半园形箱底推向箱底弧面长方形开口处,当二个弧面长方形开口位置重合时,转筒内的物料从箱底落下。转筒不轮旋转到什么位置、箱内与箱外仍呈隔离状态,转筒不停地旋转,便可周而复始地将进入箱体内的被输送物料从输送气流中分离出来。抽气管有效截面积大于输送管有效截面积,形成箱体内气流流速小于输送管道内气流流速,被气流裹夹进入箱体内的输送物料随气流流速的降低掉入箱内。同时也可在箱体内抽气管进气处,安装小于输送物料直径的栅格网筛阻挡。在输送粉末状物料时,将箱体的上部改成园筒形,输送气流从园筒下部切线方向进入,抽气管在园筒的上部,使之成为螺旋向上的气流,物料卷入中间掉入箱底。
按本发明设计的气流载体连续输送装置,由于运用转筒将被输送物料从气流中分离出来,使其气流输送过程不受物料分离的影响。当采用气流输送时,便能进行连续不间断地输送,极大地提高气流输送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A-A′面剖面图。
气流载体连续输送装置,其上部箱体1采用铁皮或硬塑料制,半园筒形箱底2采用铁板卷焊。箱体1与箱底2连结成一体,箱体1的一侧壁开有一大一小管孔3,4,半园筒形箱底2两侧焊接与箱底半园直径相等的钢质转筒轴套5,箱底2开有园心角为50°的弧面长方形开口6,转筒7采用铁板制成,转筒7的两端套入转筒轴套5内,转筒7的筒壁亦开有园心角为50°的弧面长方形开口8,开口长度与箱底2上的开口6长度相等,转筒7两端的轴9以轴承结构支承于半园筒箱底上。轴9连接减速皮带轮或减速齿轮,使转筒7在转筒轴套5内紧贴半园筒箱底2缓缓旋转。管孔3连接抽风管10,管孔4连接输送管11。
本发明可广泛应用于吸尘器,道路吸扫车,及小颗粒状、粉末状物料货场的装卸作业上。它具有成本低,可连续使用,效率高,能改善作业环境条件的优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赵文豪,未经赵文豪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312020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