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施工升降机载荷显示报警器无效
申请号: | 93120040.7 | 申请日: | 1993-12-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03848A | 公开(公告)日: | 1995-06-21 |
发明(设计)人: | 曹贵伟;郭晓红;赵宁;宋建华;赵梦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市中山新技术设备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66B3/00 | 分类号: | B66B3/00 |
代理公司: | 首都专利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陈智海 |
地址: | 100035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施工 升降机 载荷 显示 报警器 | ||
一种施工升降机载荷显示报警器,主要应用于施工升降机中,属于物理部中力传感器类。
凡是升降电梯均应有超载保护措施,以防止在升、降过程中发生坠梯事故,但目前只有内用电梯有超载保护装置,而现有施工升降机(亦称外用电梯)应用中则没有超载保护装置,因此,国、内外每年都有因超载造成坠梯事件发生。造成人员伤亡,也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之所以施工升降机没有超载保护装置,主要因为施工升降机与内用电梯结构不一样,施工升降机主要依靠齿轮、齿条的啮合传递动力带动梯笼的上、下运行。由于其结构的限制,施工升降机如何称重,国、内外多年来一直没有得到解决。目前,施工升降机仅仅根据设计能力,依靠严禁超载和限乘几人警告牌来防止超载。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施工升降机运载物料时,建筑材料种类繁多,从外形和体积上难以估计其确切重量,只能靠操作人员的经验,难免造成施工升降机的超载。再有,施工升降机限定额定负荷和乘员人数,但在使用现场不仅有超员现象,而且施工人员有时随身携带小型工具或少量物件也会造成超载现象,人们无从知道是否超载,这些都是造成坠梯事故的原因。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可随时显示施工升降机载重量并且在预超载或超载时提示报警、采取保护措施的施工升降机载荷显示报警器。
本发明是如下实现的:施工升降机主要由导轨节、梯笼、电缆、动力大板、配重、配重绳、减速机、腰滚轮、齿轮、齿条所组成,其中:若干根导轨节呈框形排列垂直放置,在两相邻导轨节上固定有齿条,梯笼与动力大板相接,动力大板上固定一台或两台减速机,减速机通过电缆提供动力,减速机输出端固定齿轮与齿条啮合提供爬升动力,腰滚轮限制梯笼沿导轨节上、下移动。现有技术中施工升降机的导轨节由若干节配套,施工中可随建筑物增高而增加形成自升式结构。这种结构与已经固定高度的内用电梯结构不一样。通过分析可知,当施工升降机向上运行时,齿轮上升力P为:
P=T自+T物+T缆+T绳1-T绳2-T配+T摩。……(-)
其中:T自、T配由施工升降机制造决定,设为常数K;
而与梯笼高度有关的物理量为T缆+T绳1-T绳2=T高……(二)
原式化为:P=T物+T高+K+T摩……(三)
由于施工升降机不可能在运行中装载货物,只能在静止状态下进行,故摩擦力可忽略不计:而P静=T物+T高+K ……(四)
从上式便可看到,只要计量出T物与T高的重量再加上常数K便可计算出P静,从而知道梯笼是否超载,现有技术中,梯笼与动力大板之间靠螺栓紧固连接,为了称量P物与K,本发明改进之处在于:梯笼与动力大板之间用力传感器连接;梯笼上的各种力(梯笼自重、携带物体重量等等)传递给力传感器上,力传感器输出与外力成比例的电源信号通过线路传递给计算机,计算机将此信号转换成数字在显示屏上,人们通过观察可知梯笼上重量是否超载,以掌握载重量。T高则可通过计量梯笼的高度由计算机转换成重量加以处理,正常的T摩也通过计算机来处理。为了杜绝坠梯事故的发生病,计算机上还可设有报警、紧急制动等措施,当梯笼载重量超过限额时,整个运载电梯将断电,限制外用电梯超载运行。
使用施工升降机载荷显示报警器,解决了施工升降机的称重问题,施工升降机在使用时可随时显示载重量,使操作人员方便,直观掌握运载物品重量,同时便于施工升降机具备保护功能,在超重情况下不能运行,从而有效防止坠梯事故发生,间接起到减少人员伤亡,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也为按期完成施工任务提供保障。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主视图:
其中:1、梯笼;2、动力大板;3、齿轮;4、齿条;5、全浮动固定装置;6、压式力传感器;7、缓冲器;8、运行减速机;9、变磁阻式传感器;10、压式力传感器;
图2为本发明右视图:
其中:11、腰滚轮;
图3为本发明全浮动固定装置剖视图:
其中:12、定位螺;13、大板定位块;14、钢球;
图4为本发明电路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市中山新技术设备研究所,未经北京市中山新技术设备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312004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