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空气吹洗泵唧排放器具无效
申请号: | 93119432.6 | 申请日: | 1993-10-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52206C | 公开(公告)日: | 2000-05-10 |
发明(设计)人: | 麦罗·S·卡特 | 申请(专利权)人: | 比斯帕克公共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D47/34 | 分类号: | B65D47/34;B05B9/043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陈申贤 |
地址: | 美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空气 吹洗泵唧 排放 器具 | ||
1.通过泵唧作用使液体雾化排出的空气吹洗泵唧排放器具(1),此器具包括:一个机壳(71),机壳(71)构成了第一唧筒(14),在第一唧筒里面往复运动的第一活塞(41)确定了容积可变的第一腔(61),在使用时此腔内装有一定量要排放的液体。
第二唧筒(10)和第二活塞(45),它们构成容积可变的第二腔(59),在使用时此腔内有一定量的空气;
操纵机构(65),在操纵行程,可操纵它使活塞和相关唧筒相互之间,沿着使腔的容积减小的方向产生相对运动,而在回程时则使之产生复原运动,以便回到各自的静止位置,在这一位置下各腔膨胀;
流体阀门机构(28、30、60、64),可操纵它们,以便至少在部分回程中容许液体进入第一腔,并在至少部分操纵行程中,释放增了压的液体,液体阀门机构包括一个从第一腔放出液体的液体出口(43);
通道装置,它包括一个排出口(69),和使液体出口和排出口之间互相连通的排放通道(67);
以及,空气导管装置(41、48),它们构成了一个空气导管(50),第二腔和排放通道在至少部分操纵行程中通过导管(50)互相连通,因此在使用时,第二腔内增压的空气通过此通道,经排出口流出,其特征为:作为壳体一部分的第二唧筒与第一唧筒同轴并与之制成一体。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之排放器具,其特征为:第二唧筒位于第一唧筒和操纵机构之间,第二活塞包括一个空心的上延伸段(48),第一活塞的空心上延伸段(40)穿过它延伸,因此第一和第二活塞嵌套在一起,以便于在操纵机构运动时,基本一致地相对于机壳作轴向移动。
3.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之排放器具,其特征为:液体阀门机构是可操纵的,以便在结束工作行程前,关闭液体出口,从而在工作行程的末尾,液体从第一腔的释放被中止。
4.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之排放器具,其特征为:液体出口应随着第一腔内液体压力的增加而打开,此器具还包括一个卸压机构(78),它可在操纵行程末尾进行工作,以减小第一腔内的液体压力,因此液体阀门机构关闭。
5.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之排放器具,其特征为:液体阀门机构包括细长的杆(24、26),它有一个在第一活塞空心的上延伸段(40)中延伸的上部(24),它可以移动到与第一活塞进入接触或脱离接触,以便分别关闭或打开液体出口,有一个下部(26),它通过第一唧筒延伸,并有一个下端(29),它可沿圆周与机壳内表面(9)接触,因此通常情况下关闭了第一腔,此内表面(9)上制有一个槽(78),在操纵行程末尾,它允许液体从下端分流,因此构成了卸压装置。
6.按照前述任何权利要求所述之一的排放器具,其特征为:还包括可操纵的空气阀门机构(60、62),用以释放在第二腔中受压缩的空气;还包括一个与排放通道连通的空气出口,空气阀门机构可被操纵,使空气出口在至少部分操纵行程中被打开,在回程时关闭。
7.按照权利要求6所述之排放器具,其特征为:空气阀门机构和液体阀门机构可协同工作,即,在工作行程末尾关闭液体出口,打开空气出口。
8.按照权利要求6所述之排放器具,其特征为:第一活塞空心上延伸段(40)的环形上端部分(60)和第二活塞空心上延伸段(48)的内壁之间构成空气出口,它们可相对运动,以打开或关闭空气出口,并因而构成空气阀门机构。
9.按照权利要求8所述之排放器具,其特征为:液体出口由第一活塞环形上端部分构成,因此,空气出口紧邻液体出口。
10.按照权利要求6所述之排放器具,其特征为:空气阀门机构还包括一个与第二腔连通的空气进口(53),它在回程的末尾打开,允许空气进入第二腔。
11.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之排放器具,其特征为:空气导管装置包括由第二活塞的空心上延伸段(48)构成的空气导管(50),它通过一个持续打开的空气出口(55),与排出通道持续地连通,因此在回程中,空气通过排出通道进入第二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比斯帕克公共有限公司,未经比斯帕克公共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3119432.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