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磁性变色油墨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无效
| 申请号: | 93112618.5 | 申请日: | 1993-11-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88239A | 公开(公告)日: | 1994-06-22 |
| 发明(设计)人: | 邵剑心;王汝笠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C09D11/02 | 分类号: | C09D11/02 |
| 代理公司: | 中国科学院上海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高毓秋 |
| 地址: | 200083***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磁性 变色 油墨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油墨领域,特别是一种用于标签、签条或类似的辨认或指示装置的印刷油墨。
近年来,因对货币等有价证券的伪造行为很猖獗,各国的防伪专家都在致力于发展高新防伪技术,以杜绝伪造。例如,加拿大国家银行于八十年代末,在加元运用了变色薄膜防伪技术[J.A.Dobrowolski,et al,“Research on Thin Film Anticounterfeiting Coatings at the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of Canada”,Appl.Opt.Vol.28,pp2702-2717,(1989).],引起了国际货币界的轰动,这种技术利用了多层薄膜间的光学干涉原理,使制得的防伪标志的颜色会随观察者的观察角度的不同而发生变化,仅凭肉眼就能识别其真伪。并且它与激光全息和衍射光栅等技术制得的产品在外观上具有明显的不同。由于其技术难度高,用彩色复印、电子分色制版和拓印等常用伪造方法对其完全无能为力。但这种技术所需的设备装置较多,而且有些装置必须直接按装在印钞厂之内,从而增加了印钞的工序和难度,在某些程度上影响了这一技术的推广。另外,瑞士Sicpa公司在九十年代初推出了防伪变色油墨的技术[Haim Bretler,“Thin Film Devices in Security Printing Inks”,Proceedings of SPIE,Vol.1210,pp 78-82(1990)],它实际上是将上述变色薄膜粉碎后掺入无色透明油墨之中而制成具有光可变特性的油墨,考虑到成本和掺入油墨中的效果,实际应用时其变色薄膜的膜系结构有所不同,这项技术的最大优点是它制品具有油墨的一切性能,因而不需增加印钞的工序和难度,可直接上印钞机印制,故受到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印钞业的欢迎。
这两项防伪技术基本上都属于公众防伪技术,即不必借助机器,仅凭公众肉眼就能加以鉴别。这在一般的购物、交易中是一个优点。但这两项技术的共同缺点是很难用机器加以快速鉴别,即不具备专家防伪特性。但这一点在有些时候是非常重要的,例如,银行在收入大量现金后,往往不可能用肉眼去对其加以一一鉴别,而希望能在点钞机加入快速鉴别装置。又如,自动售货机的使用,也希望能用机构快速鉴别货币的真伪。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防伪领域的既具有变色效果同时还具有磁性记录功能的兼有公众和专家双重防伪性能的磁性变色油墨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如下技术方案达到。
本发明的磁性变色油墨,是在无色透明油墨之中本质上含有磁性变色薄膜粉末。所说的磁性变色薄膜粉末是在磁性镀层二侧对称地镀制有多层变色膜的粉碎物。其制备方法在于按如下次序的步骤进行:柔性薄膜上涂脱离层,多层变色膜镀制,磁性膜镀制,对称多层变色膜镀制,中间检测和整理,脱膜,粉碎,表面处理,掺入透明油墨混合处理,打样测试,产品包装。
先对本发明附图作简单说明,再对本发明的实施作详细说明。
图1是本发明制备方法的工艺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磁性变色膜的膜层结构剖示图。
请参见图1和图2,经改进后的磁性变色油墨的制备方法按如下次序的步骤进行。
步骤1,柔性薄膜上涂脱离层。是在选择好的基底17上用商售涂布机或网格印刷机均匀涂布一层脱离层12。基底17通常为聚酯PET,涤轮PVC或聚酰亚胺等柔性薄膜。脱离层12是一种为水或其他有机或无机溶剂所溶解的材料,如聚丙烯、醋酸纤维素等材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311261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组合型多味调料及其制作方法
- 下一篇:金属带材的控制方法及装置





